作者:逄金玉

  一、进行西部大开发的原因

  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之所以要进行西部大开发,总体说,有三个方面的理由,一是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二是能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三是对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边防,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一步,具有重大的标志性意义。早在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提出了“两个大局”的伟大构想:一个大局,就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使之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大局,就是当发展到一定时期,比如二十世纪末全国达到小康水平时,就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建设和探索,东部地区已经取得较快发展,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一方面,东部地区在继续发展壮大自己的同时,有愿望也有能力支持西部地区的发展,可采取联合开发、互利合作、对口支援、干部交流等多种形式,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西部地区的丰富资源和巨大市场潜力,已经成为东部地区继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西部地区的概念及资源优势

  我国西部地区是指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等10 个省、市、自治区。其土地面积大约54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的56%。其人口总数约2.85亿,约占全国总人数的23%。

  西部地区的矿藏特别丰富,全国已探明的140多种矿产资源中,西部就有120多种。一些稀有金属的储量名列全国乃至世界前茅。 西部地区的能源、旅游资源及地区资源更是得天独厚,长江与黄河的源头都位于西部地区,全国规划中的十大水电基地有七个分布在西部。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近几年接连发现许多大中型套装油气田,开发前景十分诱人。

  虽然西部地区土地矿产资源丰富,劳动成本低,具有很多经济优势,但基础设施比较落后、自然环境日趋恶化,西部地区GDP占全国比重低,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小,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等,使东西部的差距不断拉大。

  三、西部大开发的重点

  根据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所作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发表的文章,今年西部大开发将迈出实质性步伐,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如下:

  (一)基础设施建设

  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将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加强铁路、机场、天然气管道干线的建设;加强电网、通信、广播电视以及大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水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对若干重大骨干工程进行研究论证和前期准备工作。

  1、交通运输。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铁路、机场、天然气管道干线建设,形成全国的综合运输体系。铁路建设进一步拓宽西部地区的内外大通道。机场建设在建成并配套完善主要干线机场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建设一批支线机场。积极发展天然气管道运输,尽快实施“西气东输”工程。

  2、电网、通信和广播电视。加快西部地区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农网建设打破行政区划,按照人口聚居和分布情况,合理建设高低压输电网络。对偏远乡村,可根据条件选择发展小水电以及太阳能、风力、沼气发电等多种供电方式。继续加快通信干线和支线建设,进一步扩大通信容量,提高通信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计划,提高西部地区广播电视覆盖率。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加快大中城市道路、供排水、供热等设施建设,特别是长江、黄河中上游城市的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搞好小城镇各项服务设施的配套完善工作。

  3、水利。坚持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放到突出位置。打破行政区域、部门划分的局限性,按流域水系实行上中下游水资源的统一规划、合理调配,做到统筹兼顾,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把节水放在优先地位。无论是生产建设还是人民生活,都要建立节水型的用水模式。大力推行农业节水灌溉和工业循环用水。搞好现有大中型灌区设施的维护、改造和配套完善,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快在建大中型水利工程进度,逐步解决防洪控制、城市供水等问题。做好重要河流的防洪、蓄水、调水工程的研究论证和前期工作。

  (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加大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力度。陡坡耕地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采取“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综合性措施,以粮换林换草。搞好试点,逐步推行,制止新的毁林毁草开荒。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西部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变化和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原因,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西部地区就占了80%。全国每年新增荒漠化面积约2400平方公里,也大都在西部地区。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极大地制约着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也构成了严重威胁。只有尽快恢复林草植被,防治水土流失,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和山川地貌,才能为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提供有利的条件,也才能有效地减轻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促进全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为加强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在加大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要采取“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国家向退耕农民无偿提供粮食和种苗。为了引导和支持退耕后的农民大力治理荒山荒坡,把植树种草和管护任务长期承包到户到人。按照谁种树(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实行责权利挂钩,鼓励农民多植树、多种草,努力扩大林草植被面积。

  退耕还林还草要坚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先行试点、稳步推进”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个模式和“一刀切”。按照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确定相应的目标和任务,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粮草间作,发展畜牧业,开发新产业。要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把退耕还林还草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种苗繁育和栽培管护技术,提高还林还草的科技含量。坚持先行试点,分期分批地逐步展开。退耕还林还草是一项改善生态环境、改变山河面貌的艰巨工程,用以粮代赈办法搞退耕还林还草,是一项新的工作,有很多政策性和技术性问题,需要通过试点不断总结和完善。当前的工作重点是制定实施规划,搞好试点示范,积累经验,奠定基础。

  (三)发展优势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体现在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面向市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效益农业。充分发挥西部地区气候带多、生物资源丰富的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有区域特色的种植业、养殖业,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有条件的地区要发展精准农业。积极推广适合当地特点、增产增收效果明显的优良品种和适用技术。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特有的生物资源优势,扩大药材种植,加强技术开发,培育具有竞争力的新增长点。大力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业培育成为西部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继续合理开发利用西部地区的优势矿产和水能资源,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四)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

  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优先发展教育,特别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强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利用,努力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五)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以全方位开放促开发,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境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引进和利用外资,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引进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部企业投资设厂、开发资源、改造老企业,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和全方位的经济技术合作。进一步扩大外商投资领域,放宽外资进入西部地区的市场准入限制。继续加快西部对国内其它地区的开放步伐。

  总之,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将落实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修复、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科技发展和引进人才这几方面上来。

  可以说,基础设施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基础;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产业结构调整是西部大开发的关键;发展科技教育和人才培育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条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西部大开发的强大动力。当务之急是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

> 对贵州省上市公司的影响简析
> 对重庆上市公司的影响简析
> 西部大开发的主要政策措施
> 产业基金:西部大开发的重要选择
> 西部大开发的产业重点和个股投资价值分析
> “西行漫记”---第十四届中国证券商研究机构联席会议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