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焦点)香港创业板 风雨过后是彩虹

  作者:中国证券报 吴铭 邸继勇   日期:2002.01.07 09:17 http://www.stock2000.com.cn 中天网

    用“低迷中求发展”来概括刚刚走过2001年的香港创业板,无疑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对于香港创业板来说,2001年是举步维艰的一年,市场走势低迷,融资功能弱化,投资者信心不足;但我们仍可以看到,其市场建设并没有因为市场表现不佳而有停滞不前的表现,相反,市场管理层一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市场,另一方面毫不气馁地走出去推介自己,正在为未来打造一片新天空。

  市道冷落  艰难前行

  香港创业板2001年的57只新股集资额为41亿港元,平均每只新股集资额不足1亿港元,这与2000年148.15亿港元的新股集资额相比,大幅下滑了70%以上,尽管2001年的上市新股家数大大超过了2000年的47家。

  据有关资料显示,1999-2000年上市的54家上市公司中,有36家上市公司集资额超过亿元,其中新意网最多募集了35.8亿港元,最少的数码香港也募集了3024万港元;而截至2001年12月31日,57家新上市公司中仅有10家募集资金超过亿元,最高的首信发展也不过募集了3.56亿港元,最低的MRC仅募集到1614.6万港元。从招股价格看,1999-2000年有13家新股发行价格低于1港元,最高的新意网招股价高达10.38港元,而2001年57只新股有47只发行价低于1港元。

  与之相对应,据香港创业板截至2001年11月份的统计数据显示,前11个月市场共计成交342.8亿港元,比上年同期下跌了四成多;11月底上市公司总市值为553.83亿港元,在市场股票数量增加近50只的情况下,比年初的702亿港元还要少148亿港元,可谓损失惨重。创业板指数目前一直在190至200点附近徘徊,12月31日收报199.42点,与年初指数315点相比,跌幅近四成,而与指数历史最高位1045点相比,跌幅高达81%。由于股价长期低迷,不少股票已跌破发行价,部分创业板上市公司开始回购自己的股票,借以减轻经营压力。

  对于香港创业板的持续疲软,专家们认为其“生不逢时”,赶上了全球网络科技泡沫的破灭;另一个“生不逢时”是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香港经济一直处于增长停滞的阶段,加上全球网络科技泡沫破裂以及美国“9·11”事件的打击,香港经济的发展前景更加不容乐观,香港创业板也无法持续走强。此外,香港创业板创立初期上市公司行业分布过于单一,偏好以互联网、新经济为代表的高科技股,市值过分向该类企业堆积,加上一度忽视企业素质因素,导致市场投资信心持续趋弱,从而造就了2001年香港创业板指数不断探底的走势。

  尽管如此,去年12月7日第100家上市公司汇隆股份的到来还是给香港创业板带来了一丝暖意,虽然这比香港创业板上市委员会主席罗嘉瑞原来的预期迟了整整一年,而且年末创业板新股上市步伐明显加快,2001年12月份就有14只新股正式挂牌,这一速度大大超过以往月份。

  内外夹攻  生存不易

  除了市场走势的压力,现时香港创业板还面临着内外两方面夹攻的压力,外部面临来自全球同类市场包括未来内地创业板的竞争,内部的压力则是来自于其所附属的香港主板。

  受全球科技热潮的刺激,在全球范围内同类型创业市场纷纷开张,其中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的地位在当前尚无法撼动,欧洲的二板市场也已初具规模,亚洲国家和地区的二板市场则是纷纷开张,这些都对香港创业板市场带来了直接的竞争和冲击。从市场筹资额来看,去年在亚洲地区排名首位的是韩国的高斯达克市场,香港创业板排名第二,但后面有日本、马来西亚以及台湾地区的二板市场紧紧相追。

  至于来自主板市场的竞争问题,早在香港创业板设立之初就被提出来。由于香港创业板市场设立之初,香港主板市场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投资者认知度比较高,大量的优秀企业往往会首先考虑在主板市场上市,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业板市场的发展;另外,在创业板某一类公司受到市场追捧时,主板市场上市公司也会通过并购、投资等方式涉足这些热点领域,由于创业板上市公司资金实力和盈利基础偏弱,必然在主板上市公司的竞争下处于下风。

  12月13日浩伦农业宣布已获准转往主板市场上市,令两个市场的矛盾更加突出。业内人士指出,从总体上看,在香港创业板附属于香港主板的制度安排下,创业板独立性不足,因而市场活力较弱,更为关键的是,由于其附属性的影响,创业板上市企业的成长性有可能被主板所利用,即进入稳定发展阶段的好企业会转向主板市场,从而影响到创业板的发展后劲。

  巩固基础  争夺资源

  去年以来,香港证券界加大了在内地推介香港市场的力度,香港证监会和港交所高层人士沈联涛、李业广、邝其志频频出席在北京、上海、西安、成都、重庆等地的研讨会,与创业企业接触;由香港券商主办的创业板研讨会也相继在杭州、大连等地召开。目前来看,如何吸引内地优秀企业来上市,是香港创业板市场今后能否取得持续和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对于上一年,香港创业板去年以来出现了一些新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新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和素质上。首先,来自IT行业的新上市公司比重有所下降,从事资讯科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等的上市公司更是明显减少,传统制造业和有实在业务的科技股比重上升。其次,受网络股泡沫的影响,2000年13家网络公司的上市市值一度占创业板总市值的63.2%,2001年这种情况不复存在,市值分布更为合理,市场泡沫得到抑制。再次,新公司质地好于上一年,2000年上市的47家公司中,亏损的占45%,其中亏损过亿的公司就有3家,而2001年以来所上市的50多家公司亏损面明显下降,单个公司亏损额也大大减少,另外近期公布的季报中有近六成企业盈利,显示上市公司素质正在明显提高。这表明,香港创业板对上市公司的价值判断已经发生了变化,正把强调上市公司素质放在市场建设的首位。

  2001年香港创业板对《创业板上市规则》再次作出修订并于10月1日起实行,多方面提升上市标准,如修订后的规则要求申请上市公司的最短活跃营业纪录由原来的一年提高到两年,同时强制创业板公司增加信息披露。香港证监会主席沈联涛日前在重庆指出,上市公司的素质是创业板市场持续成功的关键,过低的上市要求于市场无益,因此要提高创业板市场的门槛。业内人士认为,新规则下上市公司内在质量和流动性会有所改善,一旦上市公司在规模、盈利能力、知名度、市场号召力等方面有成功的例子,香港创业板整体形象就会得到改善,市场信心就会得到增强。

  经验可贵  前景看好

  香港创业板已走过了两个春秋,由最初的投资者狂热追捧到现在的人气清淡,市值从最高峰的250亿美元滑落到现在的80-90亿美元。

  两年大喜大悲的发展经历使得香港证券界对香港创业板所存在的很多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创业板的成功非一日之功,初期供不应求造成的投机风险及随后而来的大幅调整,是任何新兴市场发展的必然过程;创业板的设立时机必须选择合适,否则对于处在“婴儿期”的创业板发展将产生不利影响;在创业板市场独立型、半独立型还是附属型的选择模式上宜慎重,以避免影响市场活力;必须重视上市公司质量,保障投资者利益,虽然创业板是一个“买者自负”的市场;必须有效扩大市场上市资源,提高市场整体竞争力等等。

  虽然面临不少困难,但香港创业板的前景依然被看好。这首先是基于其地处香港这样一个国际金融中心,有着宽松的金融环境和一批高素质的投资银行家,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平台;其次是内地民营或高科技企业希望通过创业板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增加与海外企业合作的机会等因素,香港可以成为内地企业国际融资的入海口;再次,香港创业板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市场法律法规建设相当完备,为其进一步壮大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最后,香港创业板加强自身市场建设的努力正逐步显现出成效。

  展望香港创业板今年的发展,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创业板目前已基本调整到位,市场泡沫已基本消除,加强对内地的市场推介使其获得了高素质的上市企业,因此只要全球及香港经济有起色,投资者信心得到恢复,香港创业板未来有望在全球的二板市场中脱颖而出。



   


相关文章:
  • (海外星空) 纳斯达克呈弱势 香港创业板表现不佳(中国证券报)-晓谢- 2001/12/24 08:55
  • 募集3.5亿港元 首信将在香港创业板挂牌 2001/12/17 14:33
  • 香港创业板悄然升温(中国证券报) 2001/12/07 08:09
  • 香港创业板新股上市重现雄风(证券时报) 2001/12/06 08:15
  • 首信上香港创业板(证券时报) 2001/12/05 08:22
  • 如何到香港创业板上市(中国证券报) 2001/12/03 07:53
  • 香港创业板重要性与日俱增(中国证券报) 2001/12/03 07:50


  • 关闭窗口】 【今日全部财经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