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借壳,机会还是陷阱

  作者:中国证券报 记者 林喆   日期:2006.11.01 09:13 http://www.stock2000.com.cn 中天网

    分析人士提醒,很多券商目前离真正意义的“上市公司”还相去甚远,因此不应放大借壳上市的预期。

    自从S延边路(000776)吸收合并广发证券之事尘埃落定,“券商借壳上市”概念成为市场追捧的题材之一。最近一个多月来,一些股价表现突出的上市公司都与这种“绯闻”有着几分关联。业内专家认为,券商整改大限已至、证监会明确支持合规券商通过上市融资、定向增资、引入战略投资者充实资本等因素,使券业刮起了借壳上市风。

    截至目前,券商借壳上市成功破题的,除了广发证券外,再就是国金证券借壳S成建投(600109)、东北证券借壳S锦六陆,以及海通证券从S锦六陆“移情别恋”都市股份(600837)的浮出水面。知情人士透露,海通证券借壳上市进展顺利,相关方案已经获得上海市有关方面的原则同意,如果一切顺利有望年底前完成上市工作。

    其他传闻也不绝于耳,比如华泰证券可能借壳太极实业(600667)之说,招商证券相中倍特高新(000628)之说,以及方正证券借壳S*ST大通(000038)的肥水不流外人田,乃至长江证券在借壳东湖高新(600133)告吹之后,ST万鸿(600681)又成为新对象,等等。

    券商 做大做强冲动

    业内人士坦言,传闻的背后是证券行业的回暖。中信建投分析师王凯表示,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是券商上市尝试的出发点。中信证券的程伟庆分析师也表示,券商上市是未来的一种趋势,而借壳则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路径。

    目前,我国大小券商约为100家左右。而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券商行业往往具备较高集中度,目前的100家券商在未来必将通过兼并收购不断减少。

    业内专家指出,通过收购营业部或者直接收购被托管的券商扩张迅速占领市场份额是一条捷径,而这需要大量的资金,于是上市融资显然是一种最佳选择。此外,目前管理层一般只允许创新类券商或者规范类券商经营融资融券等高端业务,而要获得这类券商资格需要较高的净资本要求,二级市场融资可以迅速提高净资本。

    根据有关规定,如果要通过IPO的审核一般都需要三年以上的盈利要求,而这对于刚刚从困境中走出来的券商们显然是很不现实。于是借壳成为券商上市的东风。

    管理层 支持券商上市融资

    证监会有关负责人公开表示,继续鼓励优秀的券商研究IPO、借壳上市的工作,支持他们成为上市公司。

    业内人士分析,我国金融业全面开放在即,外资投行参与国内证券业的竞争将全面升级。目前已有相当数目的国外投行进入我国证券行业,瑞银集团收购并控制了北京证券,美林证券入主华安证券,摩根士丹利借助中金公司介入了国内资本市场。

    相对于国外券商动辄数百亿、甚至上千亿的净资产,国内券商的实力相去甚远。依靠自身的业绩积累,显然是很难适应今后所面临竞争格局。因此“大投行”一直是券商们的理想。一位证券公司的经理坦言,券商开拓投资银行业务必须有常规的资金来源支撑。否则,不但许多并购无法通过市场手段完成,而且券商会产生违规操作的冲动。而上市可以为券商搭建融资平台,启动各项创新业务。

    借壳 机会还是陷阱

    程伟庆指出,券商借壳上市对投资者来说固然蕴含着很大的市场机会,但很多券商目前离真正意义上的“上市公司”还相去甚远,因此不应放大其借壳上市的预期。

    有分析人士提出警告,目前国内券商的资产透明度还不太高,很可能存在隐性负债。如果券商通过借壳上市套现,将包袱抛向A股市场以脱困境,壳公司的命运可想而知。

    “眼下,券商借壳上市的各方传言很多,投资者尤其需要注意风险。因为,愿意成为壳资源的上市公司,业绩普遍不好,化身为壳,无非是想通过重组盘活‘壳’资源,或是通过二级市场股价上升来达到其他目的。”渤海证券分析师毛旭峰表示。

    专家指出,许多证券公司被重整的原因,在于风险控制体系薄弱,这也是国内券商难以保持稳定发展的致命内伤。对此,即便绕过审核壁垒,借壳上市成功后,券商仍可能无法在短期内达到各种监管的要求。

    如果券商上市后,背离了“发展主业”的初衷,转而谋求圈钱的短视行为,借助其自营炒作股票的先天制度优势与作为上市公司自身的信息优势,将给广大股民带来损失。

    业内人士告诫,借壳上市只是券商自我改造的第一步,“一窝蜂”不是理性投资的表现。


关闭窗口】 【今日全部财经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