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街抢在询价制之前高价圈钱,有特意安排之嫌

  作者:    日期:2004.12.08 13:50 http://www.stock2000.com.cn 中天网

    继山鹰纸业增发后,金融街(000402)也将于12月8日增发不超过7600万A股。这个在询价制前夜匆忙融资的举动,被市场疑为乘机高价圈钱。

    “公司上市时间不是我们公司自己决定的,是证监会批的,所以增发时间不存在特意安排。”公司证券事务代表余蓉告诉中国经济时报。那么对于暂停近5个月的IPO首发和近3个月的增发来说,在询价制前夜开始启动增发究竟意欲何为?

    增发时间有特意安排之嫌?

    金融街增发的到来,让市场有些不安宁。圈钱风暴是不是又要开始了?对此,中国经济时报采访了几位业内人士。

    国泰君安证券的曹紫涛曾对金融街的2002年报进行了分析后,质疑其绩优背后有隐忧。他告诉中国经济时报,当初他看了金融街的财务报表后发出了几个忧虑:第一,应收账款及存货增长过快。其中应收账款达到6.41亿元,同比增长288.48%;存货达到18.06亿元,同比增长108.06%。第二,资金面紧张。2002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为-8.57亿元,同时负债达到了19.79亿元,资产负债率68.81%,如果不是公司2002年通过增发融资4亿多元,公司的财务状况将更差。

    12月6日,曹紫涛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说:“金融街现在增发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拿钱,因为它缺钱花。为何选在这个时候增发?而且在询价制实施之前还能够得到证监会的批准?我感觉金融街后面的背景肯定非常了得,因为在目前这个市场的敏感期能够挑战增发,一般上市公司是不可为之的,但也不排除金融街此次增发募集资金是非常的迫切和安全,因为金融街的地段暂时会风险很小,但是现在独行特立的站出来搞增发,遭非议和遭投资者抛弃是不可避免的。其增发时间有刻意安排之嫌,有可能是想抢在市场询价制之前高价融资。”

    天信投资的石长军说:“我觉得金融街有问题,该股业绩虽然一直很好,但财务上很缺钱。而且该股市场走势主力操纵迹象较为明显,一旦再融资完成,股价有可能就会走弱,不排除后市跌破增发价的可能。在目前增发同样也不排除圈钱的可能,投资者还应该谨慎。”

    蹊跷的资产负债率?

    在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查阅金融街2004年的半年报时发现,金融街的资产负债率竟然高达73.71%,这个指标明显超过了增发资格规定的70%,这让人似乎感到不符合增发标准。但是当记者再查2003年年报时,发现金融街的资产负债率是69.59%,离增发规定的标尺竟是毫丝之差。由于增发申请是在半年报之前就已经申请通过了,所以是按照2003年的年报来标准来执行,那么金融街的增发就是刚刚过线。

    对此,国泰君安证券的曹紫涛和益民基金管理公司的黄绍英都提出了异议,觉得这个数据很蹊跷。那么究竟是否有人为调整的可能呢?

    北京证券的吕立新则认为,会计数据调整和资产、负债的通过延续的方式转化在中国股市都是屡见不鲜。若为了上市、融资的标准,故意去调整则有点牵强和“圈钱”意味。

    公司对此的解释则认为是由于房地产行业本身的行业属性所决定,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在房地产上市公司普遍存在。

    增发能否解决财务饥渴?

    对于金融街“资金面紧张”,国泰君安证券的曹紫涛曾在去年就提出了质疑。但是直到今年,公司财务中依然在体现着紧张。但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翻开金融街增发7600万A股的招股意向书时,在最前面的特别风险提示中,赫然树立着一组有关资金的数据。

    公司2003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为-3070万元,2004年度中期为-5179万元(未经审计)。公司以前年度在土地开发方面投入资金较多,而土地的变现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故未来的几年中,尽管出让土地及销售楼盘回笼现金较多,但由于金融街区内的开工楼盘较多,建安工程方面的投入比较集中,因此预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为负的风险仍较大。公司存在经营现金流量为负的风险。

    那么这是否也意味着和证明了企业圈钱?

    益民基金管理公司的黄绍英说:“这不但体现了现在和以前缺现金流,而且也渗透了另一种潜在的风险,那就是将来也缺现金流。而这次增发募集的8亿资金是用在项目投资上,所以对解决现金流并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除非是公司将来变更募集资金投向,将部分募集资金用来充当现金流。”

    对此公司表态的对策为:根据目前市场对金融街写字楼有较大需求的情况,公司将加紧各楼盘的建设进度;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加快现金流入;进一步加大应收账款的催收力度,使之变现,以此来降低因经营性现金流入不足给公司带来的支付风险。

    从公司的回答中,我们根本就看不出公司有依靠募集资金来解决经营性现金流困难的提示。那么在增发成功后,公司究竟会不会打募集资金的主意?

    不可复制的主业隐忧?

    目前金融街公司的房地产业务和开发的产品都高度集中于金融街范围内,金融街区域房地产开发收入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90%以上。这曾经缔造了金融街利润增长的神话,但同时也酝酿着依靠单一市场的风险。

    如此单一的主营业务收入,也使得金融街高度依赖北京市房地产市场尤其是金融街区域市场的表现。一旦北京市房地产市场需求或者市场价格出现大的波动,将直接影响项目的投资利润率和项目利润,从而直接影响公司的业绩。

    “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缺钱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缺地!”一位市场人士分析说。

    但通过查阅金融街2003年的年报发现,金融街2003年开发面积就是180万平方米,土地开发收入64272万元,比2002同期的78787万元减少18.43%;而房产开发收入78623万元,较2002年同期的12536万元增长527.18%。显然,随着金融街建设的日趋完善,掌握在金融街控股手中的土地储备不足正成为其发展的真正瓶颈。

    记得曾经有人还将金融街这种土地储备枯竭的情形,形象的比喻为“无米下锅的危机”。

    对于这种趋势,金融街表态,公司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深加工外,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项目外扩,在重庆和天津也进行了征地、开发,并要将北京成功的“金融街”模式在这两个地方推广。

    对金融街向其他地方“Copy”金融街模式来扩张公司主业的行为,国泰君安证券的曹紫涛、益民基金管理公司的黄绍英和北京证券的吕立新,对此都表示出了不以为然,金融街以北京独特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为一体中心优势,任何地方都是无法“Copy”的。就像美国的华尔街,它独一无二的优势任何地方都是无法“Copy”的。所以依靠的外扩方式,来解决金融街“无米下锅的危机”似乎不太可能。

    益民基金管理公司的黄绍英还认为,目前北京房地产市场和金融街区域市场的房价、写字楼市场都已经处于饱和或者呈下降态势,高峰期已经过了,所以金融街目前的项目仍然有着潜在的风险。而如果金融街再不向外扩张、不改变目前主业90%的单一局面,公司日后的主业只能转型为依靠租赁金融街区域内的房产来度日。

    因此金融街主业过于单一的局面急需解决,但绝不应该是单纯依靠证券市场的再融资。(中国经济时报)


关闭窗口】 【今日全部财经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