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盟罗地亚,蓝星谋变“囚徒困境”

  作者:    日期:2004.10.25 14:21 http://www.stock2000.com.cn 中天网

    面对国际化工巨头们步步为营的攻势,蓝星集团一边联姻豪门,一边对GE等提起反倾销申诉,通过以时间换空间的形式,谋求在有机硅行业的全线突围。

    双方的联手将有可能改写世界有机硅市场的竞争格局。

    联姻罗地亚

    10月15日,人民大会堂。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蓝星集团,为中国化工集团下属企业)与法国罗地亚有机硅公司正式签署合作意向书,组建有机硅全球战略联盟。

    双方商定,以优势互补形式建立联盟。联盟成立初期,其甲基氯硅烷产量在中国将达到40万吨/年;当联盟扩展到全球范围时,甲基氯硅烷年总产量将达到65万吨,居世界第二,亚洲第一。

    联盟的组建将采取分步实施的方案。首先把罗地亚的技术和蓝星现有技术相结合,应用到蓝星中国工厂,组建亚太区中国工业公司。同时,利用亚太区活跃的有机硅市场,组建亚太区商业联盟,从而使联盟的法国工厂和中国工厂的产能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

    在此基础上,双方将进一步拓展合作,一是蓝星公司入股罗地亚法国工厂,二是在有机硅下游业务领域逐步开始合作,进而使联盟扩展到全球范围并且上下游共同发展。

    罗地亚公司拥有甲基氯硅烷年产能22.5万吨,在国际有机硅行业排名第三。其生产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而且下游产品品种较多。但它的致命弱点是成本不占优势——由于金属硅的供应问题,目前其甲基氯硅烷的成本优势不明显;同时,还有人力成本等压力。

    因此,罗地亚希望利用技术转让和股权转让在亚洲寻求合作伙伴,通过合作伙伴来降低生产成本,确保其上游产品的竞争力,从而重点发展更高附加值的下游产品。

    蓝星集团20年前以1万元起家,如今已成为总资产200亿、销售收入120亿的特大型企业,在有机硅行业排在世界第六、中国第一。目前,蓝星旗下的星新材料有机硅年产量为7.5万吨,占中国市场份额约为30%。而且,公司最大优势之一就是成本优势。“有机硅的原料主要就是石头加甲醇,而甲醇就是盐,这在中国遍地都是。”中国化工集团总经理任建新介绍。

    对于这门婚事,罗地亚显然很满意。罗地亚集团首席执行官克莱蒙迪奥在会上宣布:“我们的抱负是在将来二三年内占到30%左右份额。”罗地亚目前在世界有机硅市场中的份额约为10%。

    双方的联手将有可能改写世界有机硅市场的竞争格局。

    因为,在中国,蓝星及其同行正在发起一场针对国际化工巨头的反倾销战争。

    反倾销战争

    有机硅有“工业味精”之称。其初级形态二甲基环体硅氧烷属有机硅中间体,主要用于合成不同聚合度的硅油、硅橡胶和硅树脂,这些聚合物进一步加工成制品,广泛应用于电子、建筑、化工、医药、纺织、轻工、汽车、航空航天、个人护理、食品、机械加工等行业,世界上只有少数公司拥有其生产技术。

    在产业化之前,我国初级形态二甲基环体硅氧烷主要依赖进口。“在有机硅行业,我国曾用了17年时间,投入资金5个亿,装置试车28次没有成功。当时,有化工界的专家学者给中央写信,表示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中国在有机硅产业上取得成功,形成规模化生产。”任建新介绍,“6年前,我们在江西进行第29次试车时终于获得成功。”

    1996年,蓝星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星新材料,600299)5万吨项目投产后,我国有机硅开始了产业化之路,成为少数几个掌握该生产工艺的国家之一。

    然而好景不长。2000年,当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安股份,600596)、吉林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ST吉化,000618)等公司继星新材料之后,相继形成规模化生产时,占市场份额达50%的进口有机硅开始大幅降价。在2年多时间里,由2000年的3万元/吨左右跌到最低1.5万元/吨。

    这是国际化工巨头们对中国等不发达国家经常采用的一个措施。因为化工行业的技术和资金的高门槛特点,使得化工产业越来越向几大寡头们集中。为此,全球几大化工巨头们,对技术保护有所谓“咖啡协议”——不向任何外国,特别是中国出口转让相关技术,甚至旧的技术改造也同样封杀。而对已成功实现技术突破的中国企业,在其没有实现规模化生产之前,通过操控市场价格、收购等方式,将其扼杀。这种垄断的背后是,中国化工行业的上游原料几乎要靠进口。目前,中国已成为一个石化产品纯进口国——据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院长顾宗勤介绍,2002年我国化工产品贸易逆差约1673亿元。

    5月19日,星新材料、新安股份和ST吉化代表国内初级形态二甲基环体硅氧烷产业正式向商务部提起反倾销调查申请,将日本、美国、英国和德国的7家公司列入被告。

    这是一场本土化工巨头挑战世界化工巨头“潜规则”的竞技游戏。

    被告的一方中有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和号称“世界有机硅行业NO.1”的道康宁公司。其中,GE的美国、日本和德国的3家公司被列入被告,道康宁也有在美国和英国的2家机构被列入被告。

    在原告中,星新材料属于今年刚刚组建的国内第四大石油石化企业——中国化工集团公司,而ST吉化的母公司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7月16日,商务部决定自当天起立案调查。此次调查将在2005年7月16日前结束,特殊情况下可延长至2006年1月16日。如果裁定倾销成立,将会对上述公司征收数额不等的反倾销税。

    蓝星们的囚徒困境

    有专家指出,即使反倾销被裁定成立也不能保证一切万事大吉,也不能保证相关产品的国内市场价格一定上涨,最终价格变化仍然主要由市场供需情况和惩罚性税率高低决定。因为我国每年化工产品贸易逆差超过1500亿元,很多化工产品严重依赖进口,主动权仍在外资公司手中。

    “市场中60%-70%的产品依靠进口,若提高税率,下游用户就会很麻烦。若不征收反倾销税,中国的企业又迟早会被挤死。”中国石化协会的一位官员也承认这种“囚徒困境”。

    比如,沧州大化(600230)2002年开始对甲苯二异氰酸酯(TDI)提起反倾销立案调查申请,2003年11月终裁决定执行3%-49%不等的反倾销税率,但由于国内企业市场占有率太低、实质平均税率过低、国际市场价格不景气等,国内TDI价格并没有因为胜诉而出现上涨,反而继续有小幅下跌。

    而由烟台万华(600309)提出的M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反倾销调查,在同年的11月,也迫于各种压力突然中途撤诉。

    同时,面对反倾销之槛,跨国化工巨头们纷纷开始在中国设厂,加速“本地化”。去年年初,GE东芝有机硅公司在中国筹建第二家合资厂。

    8月31日,亚洲区总裁杜嘉伟表示,道康宁图谋“中国市场NO.1”的位置,道康宁亚洲区总部将移到上海,并将工厂进行二期扩建。同时,还将在张家港建设一个上游产品生产基地,其规模与道康宁在英国和美国的两大基地相当。而在蓝星集团位于江西的星火化工工业园区,道康宁也在试图入园落户。

    据中国有机硅专业委员会的专家介绍,我国有机硅工业目前在通用有机硅产品的生产和应用已初具规模,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与国外已相当接近,但在特殊性能和用途的高端产品上还有不小的差距。

    而前蓝星集团技术人员许先生则表达得更直白:“中国化工行业真正能够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是非常少的。”

    短兵相接时,却发现没有利刃。

    突围路径

    面对国际化工巨头们步步为营的攻势,蓝星集团一边联姻豪门,一边对GE等提起反倾销申诉,通过以时间换空间的形式,谋求在有机硅行业的全线突围。

    “蓝星的思路是,中国化工业要与跨国巨头竞争,首先必须把盘子做大。同时,在技术上采取拿来主义。因为自我投入的风险系数大,周期又比较长。所以现在可能更愿意引进成熟的国际项目和技术,拿来以后,再把它产业化。”许先生介绍。

    所以,就在蓝星向商务部提起反倾销调查之前的3月5日,蓝星集团总经理杨兴强亲自率团赴法国寻求合作。而一直不甘心做行业老三的罗地亚当时也正在进行产业调整,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开始谋求加强下游市场的竞争力。

    双方一拍即合。

    罗地亚有机硅公司总裁克莱蒙物-托尼雷说:“对手很强大,我们必须发展得更快点。而中国是我们加快发展的关键所在——中国不仅是一个低成本的生产基地,也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有机硅市场,销售额占全球的11%多,而且正以高出全球15%的速度递增。和蓝星的合作,使得我们有机会加强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我非常高兴地向大家,也向竞争对手宣布,我们和蓝星可以挑战其它任何企业。”

    双方的联盟协议规定,在联盟初期,其甲基氯硅烷产量在中国将达到40万吨/年——这个产量主要以蓝星现有和在建的产能为主。据任建新介绍,现在星新材料在江西的产能已从5万吨/年扩展到10万吨/年,现正在建第二套10万吨的生产线。而蓝星集团还准备在天津建设一个年产20万吨的生产基地——这个基地将包括有机硅、聚碳酸酯、聚甲等十多个化工新材料项目,总投资175亿元左右,计划3-5年建成。

    而据星新材料总经理季刚介绍,在江西的工厂,罗地亚主要以技术入股为主,持股比例约在5%-10%;而在天津基地,罗地亚以技术和小部分资金入股,比例在25%-30%左右;蓝星集团和星新材料以设备和资金入股,持续比例约在75%;而蓝星集团入股法国罗地亚工厂的比例“可能会在50%左右”。但季刚解释,“现在还没有最终定下来。”

    专家认为,这种相互持股的方式,将使双方能够分享各自所带来的收益,也增加了相互制衡性,避免了以往中国企业在“以市场换技术”中“技术未得市场却失去”的教训。(21世纪经济报道 陈挺 )


关闭窗口】 【今日全部财经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