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考验开放式基金

  作者:中国证券报 易非   日期:2004.09.30 07:45 http://www.stock2000.com.cn 中天网

  “猝死”是开放式基金的“梦魇”。一旦基金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的情形出现并持续20个工作日,开放式基金将有可能清盘解散。

  在最近股市的大幅波动中,基金这种“猝死”的压力一直如影随形。业内人士透露,近期基金的赎回压力有两次达到高潮:第一次是股市9月13日跌破1300点的政策铁底,创下今年最低点1259点,很多机构投资者出于对后市不看好的止损要求,纷纷提出赎回;第二次是“9·14行情”启动,股市绝地反弹之后,很多开放式基金的净值暴涨,平均涨幅在10%左右,机构投资者也纷纷要求赎回。这种赎回压力最鲜明地体现在上周五基金重仓股的暴跌中,而本周股市的下行也与机构的赎回压力密不可分。

  投资人结构悖论

  从这二次赎回高潮明显看出,中国基金业的处境极其艰难:差亦难,好亦难。一位基金经理由此向记者大吐苦水:“我们现在是进退维谷。”

  基金这种进退维谷的处境是由中国基金持有人结构的特点决定的。中国大部分基金以机构投资者为主,极端者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甚至高达93%,而个人投资者持有比例只接近7%。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很多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和投资行为并不具备长期性,他们非常热衷于波段操作,这种追逐短期差价收益的投机理念和行为自然容易引起赎回规模的波动。因此,个人投资者比例的高低现在被视为衡量基金赎回压力与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反观美国的基金市场,正好与中国相反。美国机构投资者占据基金投资者的主要部分,持有近一半的美国基金资产,并且呈逐渐增长之势。专家认为,正是资金来源机构化保证了美国基金业的稳定发展,为基金管理人实施其投资目标提供了持续性保障,是美国“共同基金神话”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

  中美两国基金业投资人结构的悖论表明,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高低并不一定是基金规模稳定的决定条件,关键是其是否具备长期的投资理念。如果只追逐短期差价,那么机构投资者的比例越高,基金赎回压力越大,“猝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基金运作资金掣肘

  本周三个交易日令人奇怪的是,尽管前段时间被基金一致看好的空前利好———分类表决方案已经出台,按道理来讲,市场应该向上形成突破,但实际情况是,市场却未表现出应有的强势。昨日上证指数跌去15点,基金重仓股也有程度不同的下跌。业内人士分析说,这是前期市场涨幅过高涨速过猛,部分机构获利回吐导致。而部分基金的抛盘除了自己有落袋为安的要求以外,来自机构投资者的赎回压力也不可小视。

  有关专家分析认为,很多机构投资者评判基金很少看契约中的比较基准,更多地是从投资基金的绝对收益率出发,以波段操作为主。这也成为了很多基金经理的困惑。近期证券市场“9·14行情”的绝地反弹,让很多机构投资者获利丰厚,产生了赎回的要求,这种集中性赎回要求无疑让很多基金无法全力在证券市场放手一搏。部分基金经理向记者表示,较大的赎回压力让其操作比较困难,其仓位不是很稳定,看准了机会也无力去坚守。部分分析人士认为,一些基金的仓位测试报告显示出这些基金在增仓,其实主要是这些基金很多被赎回,从而造成了股票仓位“虚胖”。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基金的操作受机构投资者资金的制约较大。特别是进入四季度,机构投资者将面临着较大的资金压力。其实,随着利好政策的一项项出台或有机会出台,如QFII增资加速、调低印花税、分类表决、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很多基金对市场久违的信心一步步在恢复。基金如何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将取决于机构投资者的资金支持。

  业内人士由此认为,如果坚定了对后市的信心,相信未来还有上涨空间,机构投资者也许会继续坚守基金资产,基金将在近期脱离“猝死”境地。(中国证券报)


关闭窗口】 【今日全部财经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