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70家半年报“补丁”补了啥?

  作者:上海证券报    日期:2004.08.27 10:50 http://www.stock2000.com.cn 中天网

    近段时期,随着上市公司半年报披露节奏的加快,其"衍生产品"----补充公告及更正公告也纷至沓来。据上海财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统计,截至8月21日,沪深两市为半年报打"补丁"的公司已近70家。也许相对于已披露的1000多份半年报而言,"补丁"所占比重并不大。但"补丁"现象的难以消除不得不令上市公司引起重视。 

    更正式"补丁"涉及范围广 

    从"补丁"公告的内容来看,排除一小部分因录入、排版等技术原因造成的数据错行错格、个别数字差错、小数点差错等方面的更正外,剩余的"补丁"基本上均属于非技术差错。对这些人为因素造成的硬伤性"补丁"进行归纳,大致可分为这样几类。即缘于统计失误、计算错误、校对疏忽等原因造成的错误更正;按规定半年报应披露却未披露的补充信息公告;因理解偏差对有关事项进行重新披露;根据监管部门事后审核意见对有关重大事项和敏感问题所作的针对性解释说明。 

    总体而言,因统计失误、计算错误、审计疏忽等造成的更正式"补丁"涉及范围面广量大。从股本数、股东总数、财务数据审计报告落款时间,到重大项目资金投入金额、应收账款坏账计提比例、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等重要财务数据等等,不一而足。如承德钒钛半年报前十名流通股股东情况中,第二名股东陕西省电力公司期末持股数量"3000000股",实际应为"300000股",前后相差几百万。ST琼海德关联担保余额合计竟由1600万元变为0元。旭光股份半年报中母公司资产负债表中"负债合计"期末数105606549.54应更正为101476524.84。而华邦制药更是对半年报摘要中多达五处的内容进行了修改和补充披露。 

    不少"补丁"涉及敏感问题 

    有关事项按规定应披露却未披露现象也相当普遍。根据沪深证券交易所今年下发的《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4年半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的要求,上市公司今年的半年报增加了一些新的披露要求,以加大半年报内容的"含金量"。但现实情况是,这些新增内容恰恰构成上市公司补充公告的主要内容。 

    如宁波东睦不仅补充披露了公司研发费用及研发费用补助费的依据和会计处理的内容,还在会计报告附注中补充披露存货、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等项目有关明细金额、本期增减变动等内容。山东黄金、通威股份则遗漏披露了独立董事就公司与关联方资金往来、对外担保情况等事项的专项说明及独立意见。*ST秋林补充公告在"公司基本情况"中主要财务数据和指标表后增加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内容;在"股本变动和主要股东持股情况"中控股股东变动情况后增加实际控制人情况内容。凯恩股份补充了"报告期实际经营成果与招股说明书计划的比较"等内容。 

    另一类补充公告主要是因为上市公司对有关问题的理解出现偏差,导致其为半年报打"补丁"。如三佳科技就"由于对非经营性损益扣除项目的理解错误",使得公司2004年半年报及摘要中非经常性损益金额计算有误。清华同方"因对关联方担保理解有误",从而对半年度报告摘要中担保事项进行了补充和更正。 

    此外,还有一类"补丁"是针对重大事项诸如委托理财、对外担保、关联交易等敏感问题,以及交易所事后审核意见函内容作出的解释说明。一般而言,这类"补丁"往往对市场影响较大。从今年的具体情况看,这类"补丁"所占比重不小。如金瑞科技根据上证所对半年度报告的事后"审核意见函",对遗漏披露的委托理财事项进行了补充披露。大成股份也根据意见函补充披露了"关于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相关内容以及公司对外担保情况。ST托普则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的"问询函",对公司会计报表附注30管理费用本期比上年同期大幅增长6200多万的原因进行了详细解释。 

    "补丁"缘何打不完 

    综观这些形形色色的补充、更正公告,"因工作疏忽"不仅成为上市公司们理直气壮的打"补丁"理由,且非常有趣地成为"补丁"公告约定俗成的"开场白"。按理说,每年市场各方都会大声疾呼,希望"上市公司少一点疏忽与失误","少为定期报告打补丁",但现实情况似乎并不见好转。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补丁"增多原因可以归纳为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有关监管部门加大了监管力度,以往可补可不补的内容现在均要求上市公司讲清楚、道明白。而另一方面的原因也是更关键的原因,还在于上市公司自身。因为透过"补丁"的内容不难发现,排除更正公告不算,绝大部分"补丁"涉及的内容其实包含在监管部门下发的有关定期报告披露内容与格式的文件中,显然,这说明相关上市公司没有完全按照监管部门提出的要求编制定期报告。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补丁"的出现,仅是对相关准则以及监管部门的相关要求消化不良,或是不小心、不细致,那还情有可原。前者只要进一步加强业务学习即可;后者则应该端正态度、增强责任心。然而,相当一部分"补丁"补在了关联交易、对外担保等敏感且重大信息上,这显然不是一句"疏忽大意"所能解释的。对于这种另类"补丁",投资者不能不提高警惕。 

    有关法律专家针对"补丁"现象指出,年报的编制是一件非常严肃的工作,其正确与否影响着投资人的投资行为。因此,建议监管部门在进一步加强上市公司定期报告编制责任人的指导培训、强化上市公司作为信息披露主体的责任意识的同时,还应当逐步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加大监管处罚力度,对性质恶劣的带有"故意"成分的严重遗漏、差错或打"补丁"次数超常的上市公司予以通报批评、公开谴责,甚至法律制裁。毕竟,对违规行为若没有"硬处罚",是起不到警示作用的。(记者 王璐)  


关闭窗口】 【今日全部财经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