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砥柱:开拓中国钢铁的高端领域 再造辉煌 打造国际一流的钢铁

  作者: 陈捷   日期:2004.06.14 09:03 http://www.stock2000.com.cn 中天网

  引言

  历史永远定格在这一瞬间------

  1958年9月13日下午3时,新中国第一炉铁水在武钢诞生!一代伟人毛泽东望着那一炉通红的铁水,笑了!

  正是从那时起,年轻共和国的钢铁脊梁开始了生长!正是从那时起,武钢便在亿万中国人的期待中,承载着一个东方钢铁强国的希望与梦想!

  走过40多年的风雨与艰辛,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挥洒着"国家队"的豪气,武钢在引领中国钢铁产业的高端领域进程中,书写下了一次又一次辉煌。

  如今,随着武钢股份增发方案的推出,武钢再次以其金融创新的形象吸引着无数的目光;武钢钢铁主业的整体上市,意味着武钢再一次向昨日的辉煌告别,在资本市场上,高扬起蓝筹大旗,扬帆起航------

  作为新中国建设的第一家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武钢集团几经扩产,生产规模一直位居全国冶金行业的前列。

  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武钢集团经过一系列脱胎换骨式的改革,完成了一个传统国企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实现了第二次腾飞。1993年,武钢率先在国有特大型企业中提出"精干主体、分离辅助"的改革举措,经过大规模剥离、减员,钢铁主业人员由1992年的十几万人减至目前的不到2万人,人均年产钢由1992年的42.5吨提高到2003年的470吨。国外媒体评论称,武钢经验是中国国有企业是否实现脱胎换骨改造的"试金石"。《人民日报》也以"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为题发表长篇通讯,介绍武钢经验。

  在党的十四大后的1993年,时年50岁的刘本仁走马上任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总经理,这位儒雅谦和的钢铁专家,见证了武钢在传统体制下负重前行的艰难,更是武钢近十年转型的总设计师。

  这是转型的十年,这是阵痛的十年,这也是发展的十年。作为一个国有企业的企业家,刘本仁必须面对国有企业共同的诸多困境,还有强手如林的国际同行的竞争。但他也深知,转型期的企业家所肩负的重任和使命。十年过去了,他不辱使命,在他和一支优秀的管理团队的努力打拚下,武钢终于完成了观念、体制、机制、技术等方方面面的转型,如今的武钢,综合竞争实力已站在国际钢铁行业的前列。

  刘本仁,亲身投入了经受十年转型风雨洗礼的武钢,如今,他和一支优秀的管理团队正以更高昂的斗志,引领一艘钢铁航母,向世界一流的目标进发------

  广阔空间行业先锋

  笔者:我们注意到,就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国国际钢铁大会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所作的市场预测报告说,只要钢材品种质量能满足用户需要,成本有竞争力,同时原料资源、能源、运输、环保条件具备,中国钢铁工业至少在2010年之前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您也在大会作了书面发言,请您谈谈中国钢铁产业未来发展的空间到底有多大?

  刘本仁:钢铁素有"工业粮食"之称,去年中国钢产量达到2.22亿吨,比上年增加4065万吨。钢铁工业总体上与工业化进程保持同步动态。虽然我国钢铁工业自90年代以来飞速发展,但是,我国人均用钢消费明显低于发达国家。2003年我国人均钢材消费量为180千克,不到美、日等发达国家人均钢材消费量的一半,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钢材消费水平看,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初始高峰期,由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钢铁行业的增长仍将长期持续。

  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发展地区性不平衡,也导致世界钢铁工业发展和布局向亚洲、特别是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地区转移。

  目前,虽然中国钢铁产量拿到世界第一,但技术、质量却拿不到第一,因此并未真正成为"世界冠军"。去年,中国进口了3717万吨钢铁产品,其中近90%是板带材,足以说明中国钢铁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突出的表现就是钢材产品结构不合理,普通钢材产量过剩,而高附加值的板材等高端领域存在巨大的供给缺口。

  巨大的消费需求和高端领域的供给缺口,恰恰给武钢未来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钢铁行业的"双高"产品具有资金和技术的双重壁垒,对这些高端产品的持续需求意味着有能力供应此类产品的国内大型生产商将受益非浅。武钢是我国钢铁行业高端领域的开拓者,主要产品是钢铁行业中最具有前景、毛利率较高的品种,也是冶金行业"十五"规划中鼓励发展的品种。

  笔者:面对巨大的发展空间,武钢准备好了吗?武钢作为中国民族钢铁的中流砥柱,在缩小这种差距中能作出什么贡献?

  刘本仁: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简要向投资者介绍一下武钢集团的基本情况。武钢股份的控股股东就是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武钢集团前身为武汉钢铁公司,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1958年9月13日正式投产,1993年10月,经国家批准更名为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注册资本为473,961万元人民币。武钢集团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管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拥有采矿、烧结、炼铁、炼钢、轧钢等完整的钢铁生产工艺流程,是我国重要的板材生产基地,2003年产钢858万吨,是我国第三大钢铁生产企业。

  这次武钢股份的收购范围为武钢集团所属的钢铁主业资产,包括烧结厂、炼铁厂、第一炼钢厂、第二炼钢厂、第三炼钢厂、大型轧钢厂、棒材厂、轧板厂、热轧带钢厂(含二热轧)及相关的生产经营管理部门的资产和业务。这次收购只涉及武钢集团钢铁主业经营性资产及相关的生产经营管理部门,收购后的武钢股份将实现钢铁生产的一体化经营,有利于公司统筹规划、统一管理。

  武钢集团与资本市场的联系多年前就开始了。大家都知道,武钢股份1999年就上市了,其主体资产就是武钢集团钢铁主业的一个重要的部分。除此以外,武钢还面向社会公开发行了企业债。

  1993年以来,武钢集团自筹资金近300亿元用于技术进步和扩建改造,工艺明显优化,部分主要技术装备跃居国际一流水平。

  比如三炼钢厂。这是全套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建设起来的现代化钢厂。投产以来,炼钢品种达到248个,大部分技术经济指标均处国际一流水平。

  比如高速线材工程。主体设备从德国引进,设计年生产能力70万吨,是国内最大、最现代化的生产线。生产的钢帘线、预应力钢丝、冷墩钢等产品大部分可以取代进口。

  比如硅钢片厂。通过对原有的一米七系统实施改扩建,引进了世界第五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环形退火炉。设计能力由7万吨提高到40万吨,产品档次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幅度增加,冷轧硅钢片生产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已投产的二热轧工程,为国内最宽的热连轧机组,可生产出厚度为1.2~25.4mm、宽度为700~2130mm、强度达到800MPa的板材,相当部分产品将填补国内空白。

  "九五"以来,武钢累计开发新产品75个系列、187个品种,初步形成了"桥、管、箱、容、军、电、车、线"为重点的精品名牌。

  2002年11月6日,三峡工程导流明渠下游围堰成功截流,海拔185米的大坝与6条引水压力钢管笑承重托,这是武钢人永久的骄傲。1999年,三峡大坝左岸14条引水压力钢管进行国际招标,武钢的WH510钢板以其优异的综合性能一举夺得上段6条钢管的供货权。

  桥梁钢也是让武钢人感到骄傲的钢材新品种。在号称"亚洲第一跨"的芜湖长江大桥的竞标中,武钢的14锰铌桥梁板与国内外众多钢材同台竞争,最终以其无可比拟的性能指标一路过关斩将,夺得4.5万吨的全部供货权。我国著名桥梁专家方秦汉说,造了一辈子桥,终于用上了我们自己生产的桥梁板,太高兴了。

  此后,武钢又取得武汉长江三桥、南京长江二桥、黄河长东二桥、三峡施工栈桥、缅甸大桥和杭州湾大桥等多座桥梁的供货权,成为国内最大的桥板生产基地。

  2001年10月,武钢独家炼成耐火耐候钢。这一填补世界空白的"王牌钢种"一露面,便抓住了冶金界、建筑界的目光。检验结果表明,这种钢抗大气腐蚀性能为普通钢材的2到8倍。在摄氏600度下的屈服强度不低于室温的2/3,摄氏1080度条件下可保持两个半小时不屈服。有关部门专家组鉴定这种钢种集高耐火性、高耐侯性、高 Z向性能和能承受大线能量焊接于一体,填补了国内空白,属技术首创,其技术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中国残疾人体育艺术培训基地和国家大剧院已使用了这种钢材。

  宏观调控 发展契机

  笔者:当前,国内钢铁业在经历了一年半的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之后,正经受着大幅下跌的考验,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就是,钢铁产业被国家列为宏观调控的对象,您如何看待本次宏观调控?

  刘本仁:这的确是当前投资者最为关注的问题。我认为,这轮宏观调控对中国钢铁行业的影响难以简单地用利好利空来判断,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个问题:

  第一, 尽管中国人均产钢量172公斤,低于199公斤的人均钢铁消费量,但中国钢铁的投资前景不容乐观。去年,中国钢铁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1332亿元,比上年增长89.2%,很可能提前几年就超过2010年3.1亿吨的市场容量。钢铁产能的急剧增加,对投入大量资金的企业来说,风险很大。今年以来,国家对当前局部过热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对中国钢铁业的持续发展有利,市场对钢铁产品需求的过快增长将适当回落,一批违规开工项目将停工,一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将得到清理。从长远的观点看,中国钢铁市场需求的稳定增长,取决于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消费的稳定合理增长,取决于钢铁产能的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此外,中国钢铁业应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进企业联合重组,发展大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

  第二,我们也应当清楚地看到,宏观调控给钢铁行业的持续发展将带来好处,一是宏观调控的一系列措施抬高了钢铁行业的进入门槛,对于产品结构不合理,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企业,产能盲目扩张的趋势产生很好的抑制作用。有利于钢铁行业长期稳定的发展;二是有利于钢铁行业原料的合理作用,前期钢铁行业的价格上涨,主要原因就是上游行业的价格大幅上涨,近期从国内原材料市场来看,近一个月来,原料价格有所下落,比如,从澳大利亚运来的铁矿石,去年每吨运价从8美元,上涨到最高时的22美元,如今已回落到11美元了。三是通过宏观调控还有利于钢铁行业产品结构的优化;四是银根紧缩有利于钢铁产品的流通环节更加健康的发展,将大量参与市场炒作的精力转到注重提高服务质量,提供增值服务上来,使流通环节能真正做到降低流通成本,使整体供应链受益。

  笔者:您觉得宏观调控对武钢到底是利好还是利空?武钢应对调控的优势在什么地方?

  刘本仁:在行业内进行比较,我认为,本轮宏观调控对武钢的冲击相对较小,不仅如此,从长远来看,它还为武钢在未来发展和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优势提供了契机。因为,这一轮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的下游行业主要是建筑业,而武钢产品中用于建筑行业的数量不到武钢产品总量的10%。在板材产品中,武钢有占总量30%以上的产品主要替代进口,市场需求旺盛,市场风险小。在产品结构上,武钢更具优势,武钢长期坚持精品名牌的战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双高"产品比例达到52%以上。而从钢材消费的趋势来看,高附加值产品的消费增加显著。根据2003年的全国高附加值产品消费增幅数据统计显示,低合金中厚板、管线钢、压力容器板、锅炉板、集装箱板增长都在40%以上,而上述这些增长速度的高附加值品种都是武钢的优势品种。

  武钢6号高炉、三炼钢3号转炉、二热轧、二冷轧、硅钢改造等一批已建、在建和拟建项目将给武钢带来规模优势和品种优势。尽管宏观调控会抑制短期投资,但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受影响不大。武钢凭借其优良的产品技术质量,优质的服务,在国家大型工程项目中屡屡中标。

  在北京奥运及配套工程中,武钢在北京电视中心、银泰大厦(68层)、中央电视台二期工程、奥运主场馆"鸟巢"等诸多项目中频频中标,随着奥运工程的全面展开,武钢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高层建筑用钢还会蠃得更多机遇。武钢桥梁钢久负盛名,在总投资达百亿元的杭州湾大桥、青藏铁路、公路桥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科技创新 不竭动力

  笔者:"不搞技改等死,搞技改找死",这曾是许多老国企盲目投巨资技改反而陷入困境的写照,而武钢搞技改不仅没死,反而越活越好。武钢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始终保持在60%以上,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业内专家也认为几十年来武钢一直充当着中国钢铁工业技术进步的领头羊,请您谈谈武钢技术改造和创新为企业发展到底带来什么?

  刘本仁: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通过不间断的技术改造,提升产业和产品的技术含量;实施精品名牌战略,走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武钢发展的经验总结。

  上个世纪70年代,武钢引进了工艺技术和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一米七"轧机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生产的热轧薄板、冷轧薄板、镀锌板、镀锡板和冷轧硅钢片,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急需的品种,同样填补了国内空白。此举开创了我国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先河。使武钢的钢铁生产水平从50年代跃进7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从而实现了第一次腾飞。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武钢投资300多亿元,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从焦化、烧结、耐火、炼铁、炼钢到轧钢以及相关的能源辅助配套设施,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和优化。主体设备技术工艺水平提升到世界90年代先进水平,研制开发了一批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实现了武钢的第二次腾飞,为武钢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全国百强企业综合开发能力评比中,武钢名列第二。

  几十年来,武钢的高效发展,不是靠建新厂、铺大摊子,而是在存量土地上,依靠科学的发展观,不断向高层次、高档产品上发展。武钢在产量增长的速度上小于不少其他钢厂,但在质量和品种,尤其是高档产品发展的速度上是很快的。

  "不搞技改是等死,搞技改是找死。"这是不对的,的确"不搞技改是等死。"企业竞争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国内钢铁企业设备工艺本来就落后,不技改只有死路一条。实事求是讲,如果不投入技改资金,即使目前先进的设备几年后马上也要落后。但是,搞技改不一定是"找死"。这其中有一个科学决策、民主决策问题。

  武钢开展大规模的技改,有着特殊的背景: 到了90年代,昔日让人自豪的"一米七"轧机也落后了。被形势压迫,武钢决定进一步深化质量效益的道路。其中,一个主要课题就是,对现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中国是世界钢铁大国,连续6年钢铁产量过亿吨,但是不是钢铁强国,问题主要在于产品品种。技改后,武钢技术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品种结构得到全面改善。高强度桥板、集装箱板等产品国内独家生产,高附加值的硅钢产量大大提高。

  前几年钢材市场疲软、竞争激烈。大规模地投资技改建设,增加了成本,对我们压力有两个方面:一是折旧多了,利润额就少了,面子上不好看;二是心里也担心,大量投入进行技改是不是会使企业背上新的包袱。

  但是,技改的效益是慢慢体现出来的。企业要妥善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比如,一个孩子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些时候,孩子是没有"产出"的。但是,我们还是要培养,这是为了孩子的未来。企业技改也是为了企业的长远利益。

  武钢一炼钢"平改转"时,我们就进行了深入讨论。当时有一个方案是将平炉改成电炉。我不同意,我的理由是,电炉炼钢原料是废钢。美国大批上新的电炉,因为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废钢输出国,有大量的废钢,中国是资源贫乏的国家,人均钢材消耗量少,没有东西回收,进口废钢成本很高。同时,还有电力保障问题。美国电力过剩,我国当时用电还要限量使用,价格也相对高些。技改要适合不同的国情和企业实情。只有多探讨,科学民主决策,每干一件事才有把握。

  武钢技改之所以不是"找死",成功之处在于起跑早、项目选得好(起点高),我们坚持采用已经成熟的世界先进技术。这为将武钢建设成国际一流的钢铁企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资本添翼 蓝筹风范

  笔者:目前国内一些由国企转制而来的上市公司,只是将生产环节或流程中的一部分分拆上市,不利于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武钢集团钢铁主业整体上市这一创新融资模式为大型国企解决体制及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一个成熟的操作案例,开创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先河。同时,武钢股份的增发方案也被市场人士称为多方共赢的方案,受到市场各方很高评价。请您谈谈武钢增发方案的来由?这个方案为何能获得大家的认可?

  刘本仁:我们不敢自诩开创国企改革先河,但通过重组将作为钢铁主业整体上市这一新模式,仍不失为大型国企解决体制及历史遗留问题的又一新尝试。

  众所周知,武钢股份是由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作为发起人,采用发起方式成立的股份公司。1999年7月,武钢股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新股(A)股3.2亿股,并于同年8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武钢股份是国内冷轧硅钢产品品种最齐全、规模最大的生产企业,也是我国冷轧取向硅钢片和高牌号冷轧无取向硅钢片的唯一生产企业。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尽快实现把武钢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现代化钢铁企业和精品名牌生产基地"的战略目标,武钢股份拟增发新股,以募集资金收购武钢集团内未上市的钢铁主业及资产,实现钢铁业务一体化经营,发挥资源的协同效应,从而提升上市公司的综合竞争力。具体动因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一是有利于实现钢铁生产工艺流程的完整和一体化经营,钢铁生产的特点要求生产工艺完整性和一体化经营。武钢股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时,由于受发行额度的限制,武钢集团仅将其钢铁业务最后端的冷轧工序(冷轧薄板厂和冷轧硅钢片厂)投入武钢股份并上市,炼钢、炼铁、部分轧钢等相关业务与资产保留在武钢集团内部。武钢集团钢铁主业的工艺布局是按照钢铁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统一规划设计,并在产品规格、质量性能、生产能力上相配套。其中,热轧工序是本公司的前道工序,为本公司供应原料。收购完成后,本公司将拥有炼铁、炼钢、轧钢等一整套现代化钢铁生产工艺流程及相关配套设施,实现了钢铁生产工艺流程的完整性和一体化经营,有利于本公司统筹规划、统一布局,有利于生产的集中一贯管理,对公司可持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二是有利于做大、做强钢铁主业,实现公司的跨越性发展。收购完成后,武钢股份将达到铁、钢、材分别年产875万吨、900万吨、785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总资产从70多亿元增加到250多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将由60多亿元增至240多亿元。钢材品种将由冷轧及涂镀板、冷轧硅钢两大类,新增热轧板卷、中厚板、大型材、高速线材、棒材等5大类。公司的价值链将得以拓展,抗风险能力也随之提高。

  笔者:武钢钢铁主业整体上市以后,将以大盘蓝筹的形象展示在市场和投资者的面前,呈现在投资者面前的新武钢股份会给投资者带来了哪些投资亮点?收购完成后公司的收益情况如何?未来的战略发展目标是什么?

  刘本仁:武钢钢铁主业整体上市后,武钢股份的基本面会发生显著变化,将拥有完整的钢铁工艺流程,产业规模,经营效益也迈上一个新台阶,武钢股份将跻身钢铁行业的第一集团,成为国内三大钢铁公司和沪深十大公司之一。

  从投资亮点来说,投资者可能更多关注公司在国际钢铁市场上最具有竞争力的方面:第一,武钢股份将成为世界上单厂最大的硅钢生产企业,在国内冷轧硅钢领域有独家技术。目前国内只有武钢、宝钢、太钢三家公司可以生产冷轧硅钢,其中武钢产量最大,也是国内唯一掌握生产取向硅钢和高牌号无取向硅钢技术的公司。第二,武钢股份将成为国内最大的热轧板卷生产的厂家,是国内唯一可以生产全系列轿车用板的企业。这次收购包含的品种热轧板卷商品量全国最大,对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及主营业务利润的贡献位居第一位。公司拥有国内技术装备水平最高、板宽最宽、强度最大的热轧板卷,产品范围覆盖目前国内外所有的热轧板卷产品,面对高速增长的国内汽车、造船、能源等行业的旺盛需求,公司前景可观。

  除了以上两大亮点,收购完成后,公司将拥有国内产品品种最全的中厚板生产厂、国内大型材第二大生产企业、成为国内能生产钢帘线和中高碳线的少数生产企业之一。

  如果这次收购完成后,武钢股份预期每股收益将大幅度提高。武钢股份与将收购钢铁主业2004年全年合并的净利润为43亿元左右,若本次发行15亿股,每股收益可达1.07元。由于收购时点的影响,拟收购钢铁主业前5个月的利润不进入上市公司,武钢股份2004年实际获得的净利润为28亿元左右。

  武钢股份的战略目标,简单地说就是,到2006年,武钢股份将形成年产1400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钢材品种结构将进一步优化,成为国内冷轧硅钢片和汽车板的主要生产基地,争取早日成为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和精品名牌基地。

  武钢股份讲述的绝不仅仅只是一个资本故事,武钢展现给投资者的是优良的资产、雄厚的实力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努力为股东、为用户、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公司巡礼)(上海证券报)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