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二大富商的发迹史

  作者:    日期:2004.01.30 15:03 http://www.stock2000.com.cn 中天网

  年龄刚满50岁,却已坐拥60亿元人民币资产,掌管着规模达200亿元人民币的房地产王国——“许荣茂”这个名字,在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仿佛已经成为财富与成功的代名词。

  许荣茂,这位高居中国首富排行榜第2的大富商,财富与成功,由于他一向深居简出、不抛头露面的风格,让人总觉像是隔着一层半透明的纱,看不真切。

  1.香港做股票掘得第一桶金

  胸口别着同济大学的校徽,使这位在沪港资本市场和京沪房地产市场上纵横驰骋的健将凭添了几分儒雅。这个身体略微发福的小个子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皮鞋光可鉴人,说话细声慢气,不紧不慢,让人想到其子许世坛的一句评语:“父亲非常细致、严谨,每个细节都认真对待,一个灯也可以调上几百次。”

  如同他本身,许荣茂装束庄重内敛毫不华丽,全无暴发户的张扬与炫耀。他用的是一款非常普通的西门子手机,富豪一贯用来“标识”自己的戒指在他手指上也遍寻不见。在同济为其颁发聘书的整个仪式中,许荣茂沉默寡言,除了必不可少的致辞和偶尔的几句提问外,他一直将更多的发言时间让给其他人员。

  与校方座谈中,最让许荣茂感兴趣的是“合作办学能不能赚钱?”“赚钱”,可能是许荣茂一生最大的主题。他的低调,可能也来自于他的目标——更多地不是指向虚名,而是实利。

  “赚钱”也是许荣茂被广为关注的主要原因。在房地产界跌爬滚打了数十年的万通集团主席冯仑曾对记者说:“你见到许荣茂先生,一定要替我问问他的财富发展历程。”瞩目许荣茂致富过程的,又岂止房地产业内人士。

  许荣茂向记者简短地介绍了他的“史前史”。他并不否认在证券市场淘得第一桶金的说法,“70年代初,我赤手空拳到了香港,起先是靠证券交易获得最原始的积累,但这笔钱绝没有外界传说的5个亿那么多。事实上,我后来的资金主要还是靠实业积累起来的,这就是深圳和兰州的制衣厂。”

  1989年,许荣茂将他的第一块房地产“实验田”选在了老家石狮,据说许荣茂出自当地颇有名望的许氏家族,回家乡投石问路也算是荣归故里。许荣茂投巨资兴建了振狮大酒店和振狮经济开发区,继而又投资兴建了占地6000亩的“闽南黄金海岸度假村”,成为在国内石狮地区最大的房地产投资商。

  1993年,福建武夷山,许荣茂又以投标方式购得500亩土地,以2亿元资金投资开发旅游度假区。其间,许荣茂曾前往澳大利亚,投入大量资金在悉尼和澳大利亚北部城市达尔文做房地产。

  1995年,也成了许荣茂事业的分水岭,在这一年,他开始染指北京的房地产业,这标志着已有了足够资金积累的许荣茂开始从边缘向舞台中央的聚光灯下走去。

  说到这里,许荣茂拉拉自己西装的领子,向周围的人示意:我是搞实业的。潜台词是:我可不是空手套白狼的投机家。

  2.京城开发一个房产成功一个

  30年前,只身在香港打拼的许荣茂不会想到自己如今能拥有60亿元的身家(据说,这还是保守估计)。“我在全国投资的房地产项目资金总额是200亿元,正在动工和已经完成的建筑面积达300多万平方米。”当许荣茂向记者报出这两个中国房地产界的天文数字时,语气仍是那样舒缓,没有显出一点激动。

  1995年开始,许荣茂在全国的资本扩张可以用“疯狂”来形容。

  1995年,开发占地10万平方米的亚运花园。

  1997年,占地20万平方米的华澳中心开盘。

  1999年,占地16万平方米的紫竹花园开盘。2000年,占地20万平方米的御景园。几个大手笔下来,累积投资达到40亿元。

  在房地产市场谈不上景气的那几年,许荣茂却是开发一个楼盘就成功一个楼盘。在北京城,这个不像潘石屹那样善于作秀,不像冯仑那样侃侃而谈,不像任志强那样长于思辩的南方小个子,不声不响地套取了比别人更多的利润。

  3.上海南京路上建“世茂”

  2000年夏天,许荣茂挥师上海。“我们的投资重心已经从北京转移到了上海。”许荣茂对记者说。

  从北京到上海的重心南移,让人们愈发看清了许荣茂的投资理念:高档+外销。“上海是外资企业和跨国企业云集的地方,这里有着我的理念生长的土壤。”许荣茂开始像寻找猎物一样,用他那双眼睛寻找地块。

  此时,A股市场上传来上海万象集团亏损的消息,一时间,万象股票一落千丈。许荣茂抓紧时机进行资本运作,世茂集团旗下的上海世茂投资发展公司,购入万象集团26.43%股份,在A股借壳上市。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入主万象后,许荣茂立即将恒源祥等优质资产剥离。原来,他看中的是万象广场所在的市百一店对面一块面积达14万平方米的地块。在他的蓝图里,这里将崛起一座数一数二的高楼:333米高的上海世茂国际广场,这一次投入30亿元。

  人们一度对这个项目并不看好,投资建设期已超过5年多,2001年大部分的时间内处于停工状态。许荣茂却对成功毫不怀疑:“在那里,将建造一座五星级酒店,预计明年春节即可封顶。”许荣茂拿出自己的真金白银,将该项目的注册资金由1.5亿元增为4亿元,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耗费上市公司一分钱。“在这个项目里,我自己的资金占了80%。事实上,从世茂广场重新开工以来,我就没有从股市上融过一分钱。”

  “其实,房地产投资自有其诀窍,几十亿的资金不可能一下子投入,而是2亿、3亿地分期投入;同时要拼预售,尽快地回笼资金。”许荣茂对记者说的,只是房地产的常识,可是要实践这样的常识,除了有过人的胆识之外,精细的算计必不可少。记者再次想到了许荣茂“一个灯调上几百次”的故事,联系许荣茂今天的成功,这就像一则寓言。(华夏)

  百亿豪宅的幕后人物

  有人称许荣茂是房地产新贵,也有人形容他是业界的“巨鳄”:在国内的土地储备数量庞大,举重若轻、敢做别人不敢做的项目,随时可调用的资金数额惊人……站在“中华第一高楼”——金茂大厦44层集团总部的办公室里,俯瞰百年外滩、上海夜色,此时此刻的许荣茂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这位控制资产超过200亿的富豪,却异乎平淡地对记者说:“只有基础坚实,才能建高楼,才能更好地看到远处!”

  尽管许荣茂采取种种低调表现,一直回避传媒,但他喜欢以宏大的方式叙述“主题”,因而每一次出手,即产生强烈的效果。尤其以浦东江景豪宅世茂滨江花园为代表,它是国内最高的高级住宅区。据业界人士测算,他在北京所开发的项目也占据了整个高档住宅房市场的相当大比重。

  记者问:“为什么独爱豪宅?”。

  “建筑上很多美的地方,只能在大项目、在豪宅上才能描绘得淋漓尽致。”并非预期的回答。

  不甘心再问:“总有生意上的考虑吧?”

  思考方法是最简单的逻辑,缩小包围圈,许说:“上海有3000多家房地产公司,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价格战的结果必定是两败俱伤。我们的项目大多定位于几十万平方米的高档房产。五星级的房子,售价为三、四星级,市场占有率自然就高,销售情况也好。”

  许于是引申开来作出这样的表述:“人生像一个舞台!一旦自己能扮演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应该认真把握。我这个人只要看到是一个机遇,都想尽量去抓住它。”创新者、豪举者、低调者——许荣茂全都集于一身。

  学中医成就了人生观

  市面上关于许荣茂的发迹史,流传着好几种版本。面对记者对他成长经历满怀兴趣的期待,许荣茂的回答和蔼可亲却实质内容有限。是因为谦逊的品德,抑或为保持带有神秘色彩的公众形象?

  自小不想出人头地的许荣茂,受到从医的父母对他的影响,选择了中医,然而这对他日后从商大有裨益。“中医讲究平和,不会为一些小事急躁。我觉得有一些人很聪明,但暴躁起来不考虑后果,这是做事业的大忌。”正因此,70年代到香港寻求发展的许荣茂能平和地正视自己的生存状态:“我当时只会讲闽南话和普通话,所以从事中医没有先决条件,病人说什么我都听不清楚。”他打的第一份工是在药店里当伙计,只几天的光景,因为不能适应粤语,就又跑到工厂去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当上了证券经纪人。几经辛苦,有了积累后,他自己开设了一家金融公司。从1981年到1983年,两年光景他赚得人生的第一桶金。

  32岁的许荣茂身价已过千万,开始在资本市场上长袖善舞:“在金融市场我比较顺利。很多人第一桶金可能要经过长期的拼搏,我运气稍好一点。不过我对经济非常感兴趣,如今还一直阅读经济方面的书籍。”据属下讲,许荣茂对数字敏感,心算过人。

  他的传奇也由这里开始。

  觉得还是做实业踏实的许荣茂,在80年代中期将资金投向纺织和成衣。在香港、内地开设工厂。

  最重要的人生机遇是在1989年。“这一年我转做房地产。以前做服装特别累,员工多,业务量大,但利润微薄。帮美国人做加工,等于为他人做嫁衣,成衣后贴上他们的标签,没有自己的品牌。这虽然也是实业,但缺少满足感。现在我们建一幢幢雄伟壮丽的大厦,既能美化城市,改善人们的生活,又给自己带来事业成功的欣慰。”此后的10多年里,许荣茂南征北战,不管房地产形势是高峰,还是低谷,他的事业总能蒸蒸日上。许世坛将这一切归功于父亲的眼光:“他总能在别人看不到的时候看到。”当无人看好中国内地房地产时,1989年的他出巨资在家乡福建进行了一系列项目开发。然而当大江南北的中国房地产如火如荼时,他却携妻带子转到了澳大利亚搞起房地产。1994年北京房地产低落时期,他却大举进入,以至后来的高档外销公寓在北京家喻户晓:紫竹花园、亚运花园、华澳中心、御景园等等,但许荣茂这个名字却鲜为人知。2000年北京房地产再上高峰,上海正是低谷,他又力排众议地将投资转向上海,再一次证明他有自己独特的经营之道。(沪友)民营经济报 

(中财网)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