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散户的忠告

  作者:    日期:2003.12.02 16:23 http://www.stock2000.com.cn 中天网

  金盆洗手之后,彼得·林奇不再对共同基金的巨额资产负责,但仍是证券界的公众人物,《巴林》杂志选股年会仍邀请他参加;鲁凯瑟的电视节目"华尔街一周"再次请他亮相;林奇还继承了1989年出版《华尔街制胜术》(One Up on Wall Street)的传统,继续为投资者写作,先后出版了《战胜华尔街》(Beating the Street)以及《学以致富》(Learn to Earn)等证券投资专著。他扮演了一个证券市场不可多得的角色,向美国的个人投资者(所谓散户)提供职业经理人的忠告。

  要理解这些忠告,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个历史背景:在美国,由于散户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业余选股是一门日渐衰亡的艺术"。20世纪80年代的大牛市加速了这个趋势。其原因之一正是林奇本人所曾经经历的----财经媒体使得华尔街一族成为明星。大部分投资者因此转而投资于共同基金。同时,美国还是债券持有者的国度,大部分资本选择国库券与债券。对此,林奇的回答是,一方面指出75%的共同基金其表现落后于大盘,另一方面用20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70年平均回报率的数据说明,专心持股有6:1的机会超过持有债券的收益,而股票投资年平均收益率为11%,债券之类的收益率则不到其一半。

  至于说到散户能否与机构同台竞争,林奇则认为,普通投资者与华尔街的基金经理们其实根本就不是在一个场地上比赛。专业投资者得遵守许多规矩,在林奇看来这些规矩足以致命,比如限制股权比重的建仓比例、应对赎回可能的流动性比例等等。更重要的是基金之间相互的竞争与排名。在林奇看来,个人投资者则自由得多:可以重仓持有少数几个股票;可以用空闲的时间作点研究;可以在目标不明时干脆空仓等待时机;更不必与大势或邻居比投资收益。因此,散户完全可以与基金一较高低。

  林奇到底提出了哪些忠告?你一定不会想到,他"首先想告诉读者的一条投资规则就是:再也不要相信投资专家的任何建议"!这对媒体大肆鼓吹"林奇投资法"也许是个讽刺,但我相信林奇本人是真诚的。他因为做高尔夫球童而与证券业结缘,获得了第一次买股票的资金以及在富达基金公司实习的机会,结果发现当时流行的有效市场假说与随机漫步假说互相矛盾、难以令人信服。虽然他像大多数华尔街的专家一样接受了商学院的教育,但他偏爱文科,学习了历史、心理学和政治,也学习了玄学、认识论、逻辑学、宗教学和古希腊哲学。他的结论是,股票投资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一个受过严格量化教育的人在投资时往往会有更大的不利。买股票靠的是"人情练达、世事洞明",华尔街的专家在这方面并不比别人高明,尤其不能相信他们热衷的对股票、股市乃至宏观经济走势的预测。

  在林奇的"25条金科玉律"中,他按美国人喜欢的方式提出了格言式的忠告,这些忠告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关于"识",即投资者的智商,比如每只股票背后都是一家公司;公司的经营与股价长期而言呈完全的相关性;永远不要投资于一个你不了解其财务状况的公司;不要投资于热门行业里的热门公司;对于小公司,最好等到它开始盈利的时候再去投资;想要投资问题行业,就去买那些该行业中有能力维持经营的公司,等待行业出现转机,等等、等等。

  另一类则与"胆"有关,亦即投资者的情商,比如林奇认为炒股票赚钱的能力是:耐心、独立精神、基本常识、对痛苦的忍耐力、坦率、超然、坚持不懈、头脑灵活,主动承认错误的精神以及不受别人慌乱的影响;有能力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作出决定;能够抵抗得了你人性的弱点。

  有胆有识,才是一个合格的散户。因此,林奇认为并不是人人都适合做股票,那些对公司调查毫无兴趣的人,那些看到资产负债表就头晕的人,那些拿到年报只看图片的人不适合做股票。每个人都有头脑在股市赚钱,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胆魄。林奇强调,出售股票只能因为这个公司的基本面发生了恶化;股市大跌其实是买入股票的大好时机。他告诫投资者,没有人能预测未来的利率、经济趋势和股票市场的走向。

  在中国股市从散户时代走向基金时代的今天,重温彼得·林奇的忠告真是很有必要的。(西南证券)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