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券商 抢滩中国

  作者:中国证券报    日期:2001.12.17 09:57 http://www.stock2000.com.cn 中天网

     12月11日,中国证监会公布入世四项承诺和《中外合营证券公司审批规则(征求意见稿)》。当天,证监会新闻发言人指出,加入WTO后,将有一批成熟市场的中介机构加入我国证券业队伍。

  近来,中国内地资本市场门前车水马龙,海外券商频频登门造访。他们既有美林、摩根斯坦利、蒙特利尔银行、德意志银行、所罗门美邦等欧美的“航母”,也有亚洲的日兴证券、东洋证券、野村证券、三星证券等亚洲“巨无霸”。

  海外券商纷纷抢滩中国市场的“大片”刚刚唱响了“片头曲”。

  海外券商频频探路

  近几个月来,银河、南方、广发、兴业、国信、光大、海通等证券公司,频频受到了海外同行的造访。海外券商的兴趣日益浓厚的大背景,显而易见是国内证券市场国际化步伐已然加快。

  中国证券监管部门也暖风频吹。今年10月,中国证监会主席周小川在谈及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问题时曾指出,将按WTO谈判的承诺,允许设立中外合资的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积极鼓励更多的中国优秀企业到境外上市,并随着条件的成熟,允许外国符合标准的企业到中国上市;积极研究引进国外机构投资者的政策,允许外资有步骤、有限额地进入A股市场。

  10月30日,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金融服务首席财务官欧文·海瑞来京。

  10月31日,美国JP摩根大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威廉·哈里森抵沪。他此行的目的是,与华安基金管理公司宣布成立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联合工作小组。

  同一天,美国富兰克林坦伯顿基金集团总裁查尔斯·约翰逊在北京透露,该集团已与广发证券达成设立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的协议。

  11月1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中南海会见威廉·哈里森一行。

  有相当多的来访投行人士,都来自于公司总部或亚太地区管理总部的高级管理层。他们来去匆匆的身影和略显紧张的微笑,把抢先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渴望表露无遗!

  “海外券商来访的主要意图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了解内地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政策性导向,二是寻找业务合作的可能性和方式。”广发证券国际业务部有关人士指出。

  由此可见,海外券商频频探路的目的显然是为了在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竞争中抢滩有利地形。一些欧资、美资公司的有关人士均表示,目前的接触可以说仍处在初级阶段,但中外合作的大方向是明确的。作为未来全面介入内地市场的一个途径,寻找一个优秀的合作伙伴无疑是个优先考虑的选择。

  作为母公司在中国内地的“先遣队”,海外券商在内地代表处呈现稳步增多之势。在海外券商最集中的上海,其总数已达到30余家。在北京、深圳等地,也有多家海外券商设立了代表处。

  日前,中国证监会发言人公布证券业入世的四项承诺。他表示,我国对境外证券公司来建立合资公司没有数量和地域上的限制。市场准入主要是依据市场经济的审慎原则来监管。

  这一鲜明的信号,将更加坚定海外券商来华的步伐。

  中土西天愿结“连理”

  面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无穷魅力,海外券商频频暗送秋波,愿与中国内地券商结为“百年之好”。

  今年海外券商与内地机构的合作脚步一步快似一步。自国泰君安与安联——德累斯顿集团于今年1月签订技术合作协议以来,陆续有中国银河、申银万国、南方证券等券商相继与境外机构“牵手”。

  而到了下半年,尤其在10月底至11月中旬,中外券商携手佳音更是频频传来。在短短的20天时间里,就有国通、广发、海通、光大等四家券商先后与海外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截至11月中旬光大证券与美国保德信金融集团签订合作协议为止,海外券商今年以来与内地券商的“跨国婚姻”已达10起。

  被中国券商“绣球”抛中的大多为具有欧资或美资背景的世界级跨国金融集团。如国泰君安“相中”的安联———德累斯顿集团就是全球第二大金融集团;与中国银河牵手的英国施罗德集团也是英国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资产超过2300亿美元;与南方证券联袂的德国商业银行,则是德国最大的私有银行之一。

  从合作方向看,合作的关系已由原来一一对应,发展成为一对多。如中国银河证券与英国施罗德集团签署基金管理合作协议后,今年5月份又与我国台湾富邦证券集团签订业务合作备忘录。虽然两份协议的内容各有侧重,但它预示着内地券商与海内外金融机构合作已进入多层次战略性合作阶段。

  从合作的内容上看,已远远跳出信息交流、人员培训、业务探讨等层次,跨入到双方如何组建合资公司等实质、具体问题进行谈判的阶段。从签订的技术合作协议来看,大多包括了产品设计、市场销售和推广、业务操作程序、风险管理等多个方面。

  业内人士指出,海外券商之所以对内地券商如此倾心,主要是由于内地券商的“地利”所致。尤其是全国性的大型综合类券商,在国内资本市场的网点布局以及市场人才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这些都有利于海外券商快速进入业务角色,一展宏图之志。

  投行骑士亮剑决斗

  像在全球其他市场一样,摩根大通、高盛以及摩根士丹利等心高气傲的骑士正在为争夺中国市场投行业务展开“决斗”。

  摩根大通近日开始在中国内地市场四处张贴“招贤榜”。据悉,摩根大通从中国国际金融公司“挖走”霍康(CarlWalter),出任摩根大通中国投行部的营运总裁。此前,摩根大通还在今年8月招来了前北京控股公司副总裁方方,以及曾隶属于第一波士顿电讯部的王励弘,出任摩根大通的副总裁。

  日前,摩根大通在中国内地设有六家分行和办事处,分别位于上海、北京、天津和深圳,摩根大通负责中国相关交易的员工约有120名,其中70名员工在中国大陆的三个分支机构和一个代表处工作。

  “如果两年后,这个数字增加了一倍,我不会感到意外。”公司中国区高级主管李先生满怀信心地预期。

  他指出,尽管全球市场形势严峻,但对公司中国业务利润的“合理”增长充满信心。“对我们来说,中国内地是亚洲地区的优先对象,我们相信必须从长远的角度来正确理解这个问题。”

  他表示,公司将以非常稳健的方式进行投资,而且今后几年的投资规模会非常可观。摩根大通目前在中国内地开展咨询、资本市场、风险管理、资产管理和信贷业务。他还说,摩根大通正在申请在上海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许可证。

  面对中国市场的其他重量级投行的竞争,摩根大通中国区高级主管夸下海口,他们有足够的业务来满足中国市场的各种需求。

  而属于第二梯队的国外券商也寸土不让。12月3日,北京东方广场君悦大酒店。在欢快的音乐声中,作为内地最大的复合肥生产企业的辽宁海城西洋集团总裁周福仁与万宝环球资本集团签订了赴美上市协议。

  这仅仅是万宝今年在华合作的一个项目。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万宝与惠普(中国)公司、广东发展银行、安永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等数十家著名机构结成紧密的战略联盟。

  第二天,美国万宝环球资本集团CEO本杰明·魏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采访时,畅谈了他对中国资本市场的看法以及对中国市场的浓厚兴趣。

  在本杰明眼中,现在正是中国公司到海外上市的大好时机。他认为,在中国经济高增长的情况下,中国好的公司正处于高增长和高收入时期,而美国恰恰缺乏这样的公司,此时这些中国好公司对外输出正是好时机。中国公司到美上市是最容易、最便捷和付出代价最小的一种有效途径。当然,市场希望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能做到规范有序,季报、年报也能真实展现企业的营收状况。

  他说,美国股市操作理念看重公司的三个方面:一是企业销售额;二是公司税后净利润;三是公司的增长率。同样,在中国衡量上市公司的好坏,也应集中在这三方面,并最终以赢利为目的。

  中国市场目前还不能完全满足这三点。但现在中国政府做出了正确的一步,就是先放开市场,让市场自己照顾自己。中国的资本市场前景光明。

  “入乡随俗”“突出重围”

  就在大举进攻中国市场之际,海外券商本身也在发生静悄悄的“革命”。

  驻中国首席代表蓝眼睛、高鼻梁的人少了,黑眼睛、黄皮肤的人多了;海外券商中国代表处不仅仅集中在北京、上海,而且向其他更广阔的地区扩展;海外券商在中国的业务呈现多元化趋势……

  ING霸菱、高盛、汇丰、大宇、培基,以及里昂、高诚、BZW……从去年到今年,黄皮肤、黑眼睛的人“充斥”欧资、美资投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的海外券商代表处首席代表中,本地人已占据“半壁江山”。如果将范围进一步放宽至华人范畴的话,可以说海外券商上海代表处中,“老外”已从绝对多数变为了绝对少数。

  海外券商本土化已成趋势。

  员工本土化既是全球化潮流的结果,也是中国资本市场不断改革创新的成果。

  事实上,由本地人出任首席代表也非新鲜事。当初海外券商刚开始在中国设立代表处之际,就有一些本地人挑起了首席代表的重任,最近的变化无疑掀起了一个新的高峰。

  但这一步反映出一种趋势,一种平静中的裂变。

  这些新首席代表有一些共同特点,年轻却有着不短的从业经历。对于中国证券市场,他们是创业者,也是见证人,业务上的不足经过几年来的锤炼和熏陶在走向成熟,而对本土国情的了解却远非海外人士可比。

  一位首席代表表示,近期海外券商首席代表本土化的加快不外乎两大原因,一是势在必行的国际化潮流使然,二是人才合理配置的考虑。

  从当初“高鼻子,蓝眼睛”的一统天下,到如今的“内外”各占“半边天”,海外券商代表处首代的变更记录了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的历程。这一更替表明了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中国正越来越受到海外投资者的信赖,这一更替也表明了中国年轻一代的投行精英正不断走向成熟。

  从1982年开始允许外资证券公司在华设立代表处以来,截至今年11月底,已有10个国家和地区的39家外资证券公司在华设立了63家代表处。海外券商进军中国内地市场征程中,不断与内地券商上演“战争与和平”的活剧,这有利于内地券商的成长壮大,但同时,内地券商正被迫经历艰难的转型。

  我国券商大多凭借国内的相对垄断优势,独揽国内一级市场的承销、二级市场经纪业务,企业投资咨询、收购与兼并、投资理财等业务所占比重不大,但仍能获得丰厚的利润。然而随着实力强大的海外券商的大举进入,内地券商的垄断地位必将经受严峻的挑战。觊觎内地券商利益的不仅是国外的同行,国内资产管理公司、商业银行、信托公司甚至一些IT公司也虎视眈眈盯上证券业这块大蛋糕。

  “形势逼人!”一位国内大券商老总如此形容眼下中国内地券商的处境。

  有市场人士指出,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大棋局中,中外新的竞争格局的“三国演义”正在孕育,中国内地券商面临最后一轮选拔赛。无疑,面对“内忧外患”,一些内地券商开始痛下决心,着手进行资源重新整合,以改变眼前“靠天吃饭”的利润结构。他们最终是为了三个字,那就是“活得好!”



   


关闭窗口】 【今日全部财经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