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创新 背后的故事更精彩

  作者:中国证券报    日期:2001.08.18 09:24 http://www.stock2000.com.cn 中天网

    “回想三年前刚开始的时候,基金经理到上市公司去作调研都会吃‘闭门羹’,而今天,基金已经成为证券市场上最大的主力,受到这样的重视。”刚刚拿到第一张开放式基金牌照的华安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韩方河,昨天一下子又成为舆论的焦点,面对来自十几个城市传媒的话筒和镜头,他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一招领先,步步领先

  成立时间并不算最早的华安,却在我国基金业短短三年多的发展历程中,拿过多次的“第一”。要说华安能够在开放式基金试点上抢先“出线”,其实在两年前就已经露出了苗头。

  1999年6月,华安“一招领先”,成为首家获准可以同时管理多只基金的基金管理公司。虽然是依靠自己的管理水平抢得了这一市场先机,但暂时领跑的华安,当时就从国际市场发展潮流、我国的市场实情等方面,得出了一个结论:国内封闭式基金的发展创新基本已告一段落,开放式基金将是华安下一步突破的重点。

  两年来一直倾注于筹备开放式基金的华安市场业务部总监杨文斌,在回顾这段历史时告诉记者,“华安和开放式基金的‘故事’,起始于1999年9月。公司当时做的一个战略部署就是,从研究发展部、基金投资部和信息技术部等部门抽调10个人成立跨部门小组,开始前期开发工作。”

  无论在资金流和信息流上,开放式基金都与已有的股票和基金迥然不同,必须重起炉灶。按照杨文斌的说法,那时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理论性调研和起草向管理层提交的可行性报告上,那一阶段的主要成果就是,在实务界和管理层,基本达成了我国已初步具备试点开放式基金的条件这一共识。

  拿到了这把指导思想上的“尚方宝剑”,华安随即转入实务性工作,并于当年年底派出一个考察团,前往香港及海外地区取经学习。

  参加那次考察的杨文斌回忆道,“我们在那里蹲点就蹲了近一个月时间,跑了很多家知名资产管理公司,在怡富香港,除了和每个部门的经理谈,还和他们的员工大量接触。”感觉上,那样的考察学习完全是“真刀真枪”,不含丝毫的水分。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结束就开放式基金运作体系和基金运作对公司组织构架影响等课题的海外调研后,华安终于拍板决定:上马开放式基金。2000年3月和年底,华安开始调整机构,充实人员,抽调骨干力量,并相继成立了负责开放式基金产品开发、销售、客户服务及注册登记的市场业务部和基金注册部,着手开放式基金运作体系的设计,当年6月,华安确立了以基金管理公司为主的基金注册登记模式。

  脱颖而出,靠的还是实力

  三年来围绕开放式基金的探索和试点,一个与以往证券基金业创新显著不同的特点,就在于是以基金业市场主体为主角,大量借助海外同业的智力合力推动。由于对怡富富林明(现合并为“JP摩根富林明”)在基金业投入及对亚洲业务熟悉度的认同,华安和怡富最终经过双向选择牵上了手。

  2000年8月华安和怡富展开的技术合作,现在回头来看,可以算作华安筹备开放式基金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在那次被证监会秘书长屠光绍形容为“订婚”的合作签约过后,华安开放式基金的系统准备测试和论证、组织架构搭建等工作全面启动。

  当时有一个新闻热点:多家基金管理公司此起彼伏相继宣布完成了方案初稿,开放式基金一下子在业内“全面开花”。谁先谁后、谁更具备脱颖而出的实力,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借助于外脑,在管理层的协调下,2000年10月和11月,来自怡富、道富、汇丰、景顺等六家海外机构的12人专家评审团,对包括华安在内多个方案进行了评审。这些在公正性上比较可信的“老外”,对华安在投资、赎回、交易风险控制、技术保障、销售及资金安全等系统领域,细细地做了一番检查评审,并就确保注册资金统一保真、危机处理技术保障、资金划拨、客户服务等方面向华安提出了许多改进建议。现在回忆起来,杨文斌对那两轮时间上虽不长、但却实实在在使他们的筹备水平提升一个档次的评审,依旧印象深刻。

  虽然基金管理的业绩,让华安得了不少“印象分”,但其能再度一马当先,显然更受惠于其方案和软硬件条件上的相对优势。在经过对内部制度、机构、系统的深入调整后,华安在今年3月如愿以偿,成为开放式基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最后的冲刺,任重而道远

  华安“出线”至今,又过了半年的时间。在人们的印象中,从试点启动、到《试点办法》公布、到确定首家试点单位、再到今天的获准募集,开放式基金的试点,总像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难出来。

  杨文斌对此的解释是,“其实我们并没有闲着。”没闲着的华安,大半年主要做了两件事:系统测试与确定发行方案。

  说起系统测试,华安从去年底以来,仅完整意义上的针对注册登记系统、会计核算系统和客户服务系统的全面测试,就进行了五轮。韩方河不久前在与富林明签署中外合资基金公司备忘录时就称,五轮测试,华安追求的是精益求精、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基本无差错。韩方河心里很明白,开放式基金不仅仅是开放了基金的规模和期限,更是开放了基金管理公司,如果“出头鸟”都容易“挨枪子”的话,那么已经站在风口浪尖的华安,就不能允许有丝毫的隐患,从自己眼皮底下溜过去。

  一周前,第五轮测试刚刚结束,这次持续两周时间的测试,主要围绕开放式基金的注册系统、交易系统、网点联网和危机紧急处置等技术环节展开,其中包括了对基金投资组合的进一步模拟测试。华安今天拿到的批文,可以说是对测试结果最实在的肯定。

  开放式基金到底该这么首发,尤其针对个人部分,也是华安半年来迫切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是像新股发行那样发?或是借鉴国际惯例实行“先到先买、买完为止”?或是依靠银行的力量预约抽签再缴款?上述三种模式,在今年春季华安举行的两次专家论证会上,得到了广泛深入的论证和研讨。

  现在向个人首发的方案(即:起点1万元,上限30万元,先预登记、成功后再开户缴款),与当初的三个预案相比,乍一看有点四不象。不过杨文斌的回答是,这是集体智慧的最佳组合。据分析,依靠交易所系统发行,存在不利于吸收股市场外储蓄资金以及在个人投资者股票帐户身份真实性认定和个人资料完整性上的先天缺陷,而原先依托交行预约抽签的模式,也使得认购资金的使用效率大打折扣,所以在最后论定时,目前这种符合开放式基金特征的模式脱颖而出,成为在安全、效率上最具可行性的方案。回想这一段段历程,加盟华安后几乎就围着开放式基金转的杨文斌依然兴奋不已。当记者问他16日下午站在证监会基金监管部门口拿到批文是什么感受时,他笑着说,其实这些日子我早就有了一种预感,所以当时我的心情已经很平静。不过他还是留下了这么一句话,"我们能在基金业处于相对低潮的时候,坚守岗位孜孜以求,这完全是有一种对行业发展的使命感在推动,在中国特有国情下,靠着大家的聪明才智,设计、创新和孵化出这么一个金融新品,两年来的艰苦工作的确是锻炼人。"

  如今,担当开放式基金试点的重任已历史地落在华安人的肩上。愿华安人将他们在中国资本市场探索的精彩故事继续演绎下去,并且同样精彩……


关闭窗口】 【今日全部财经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