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持国有股票 充实社保基金

  作者:    日期:2001.02.06 09:40 http://www.stock2000.com.cn 中天网

21世纪经济报道  

    1月28日,在香港主板募股的中国民航信息网络(以下简称“中航信”)的招股说明书透露,根据财政部最新要求,该公司需把相当于募集资金净额共1.7亿港币中10%的现金,上缴全国社保基金,上缴的方式通过向老股东派发特别股息来实现,这一举措引起海内外各方高度关注。2月1日,中国证监会负责国际事务部门的一名官员表示,就此事宜的有关诠释并不正确,该公司发行募集所得款项应属于公司本身,毋需缴付全国社保基金。

    尽管有关这个问题的政策层面仍不清晰,有关机构也表示“减持国有股,充实社保基金”的运作思路和方法仍在研究之中。但由于此次中航信拟定要上缴10%社保基金份额很大,一旦政府经研究确定出台类似政策,对今后国家大力减持国有股的计划将产生重大影响——有资料表明,新的“五年计划”中整个国有股减持总额可能高达6000——7000亿人民币——特别是预计在今年海外上市的中国电信等大型国企。

    《21世纪经济报道》就此一问题,在北京采访了国务院发展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陈淮博士。

    《21世纪》:“减持国有股,充实社保基金”的提法由来已久,此次中航信减持募股一事尽管尚不明朗,但也从一个方面反应了这种举措的可能性,您对此怎么看?

    陈淮:在这里我首先更正一个蔓延甚广的误区,“减持国有股,充实社保基金”绝对不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是由于社保基金没钱发养老金,国家通过变卖国有资产来补充社保基金的资本。

    事实上,社保基金主要的资金来源的结构是“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结合”。统筹方式采取“当年发放、现收现付”方式,收缴和发放的核算都以当年为期,在以往的许多年份都是收大于支,只是在近年个别年份才存在收支不平衡的问题。但这种不平衡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区域间的不平衡和年份间的不平衡。由于社会统筹的收缴取决于就业、经济状况、人口和劳动者赡养比率等因素,如果把它作为一个整体,从长期来看,不平衡问题尽管存在,但基本上还可以。而且,统筹方式采取现收现付,即使出现了问题,也不可能靠买国有资产来平衡。

    社保基金的危机出现在个人帐户问分。个人帐户采取“逐年累积、退休领取”的方式,但在原有“摇篮到坟墓”的体制下,职工的养老金事实上在工资之外被扣除了,那时国家根本没有建立与现在对应的个人帐户,所以现在社保基金里很大一部分(后来建立的)个人帐户是“空帐”,也就是有帐没钱。“减持国有股,充实社保基金”的提法就是针对这部分“空帐”而言的。从逻辑上讲也是这样,旧体制下个人帐户应有的资金被国家挪用作了基本建设,累积无从谈起,形成“空帐”,现在这些职工面临退休,退休金要从帐户里支取,这就是问题所在。所以,“减持国有股,充实社保基金”设想的前提就是国家欠了社保基金的钱,就应该用国有资产来弥补。

    所以说应该区别对待,统筹方式基本上能保持平衡,而“减持国有股,充实社保基金”是国家在还所欠社保基金的旧帐。

    《21世纪》:对社保基金“作实空帐”,是全部作实还是部分作实好象争议很大。

    陈淮:争议主要是“是否有必要作实”、“部分作实”、“全部作实”等三种,我认为要全部作实。如果仅从未来支付的财务角度考虑,有人论述过不全部作实是可行的,作实一半就可以了。但我们考虑顾及了最坏的打算。空帐是国家向社保基金的负债,如果目前不作实,一堆烂帐,那么国家产权经济以后多次交易,产权不断多元化,再想理出来作实就困难了。所以,我们的主张不是从财务角度来考虑,而主要从清理改革过程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出发,为了防范类似的结果出现。

    《21世纪》:关于社保基金,以前各方比较关注的是其市场进入方式和市场影响方面,本次中航信减持的资金进入社保基金,有观点认为中航信模式反映了中国社保基金目前捉襟见肘的窘况。

    陈淮:有关政策表明,国有股减持的资金用途主要是加强国家财政和充实社保基金,中航信的减持如果能够进行,表面上看是为了充实社保基金;但我们把它置于广阔的国有股减持的背景下,其真正的含义可能要比这深远得多。国有股减持,首先是为了解决我国证券市场上国有股、法人股不能流通的市场缺陷;其次是为了实现“国有资本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方针;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为了解决国有企业改制问题。这些是减持最根本的考虑。显然,加上充实社保基金等,这就构成多重的政策目标。如果认为只是因为社保基金的需要,显然失之片面。

    根据有关规定,通过变现部分国有资产获得资金只是社保基金的资金来源之一,正如我们前面所言,这部分主要是为了归还旧帐,待旧帐还清了,这部分资金肯定会择机退出。

    尽管现在存在多种减持方案,但一个好的国有股减持方案必须能够兼顾多重政策目标的实现,如果仅仅侧重于某一两个方面,那么它的力量必然是有限的。

    《21世纪》:那么中航信这种减持在今后会具有普通意义吗?

    陈淮:从一些媒体的报道上,我们对中航信减持方案的各项细节不甚了了,政策上以前也没有明确的规范。很难说具有普遍意义。我们目前尚不清楚这种方式是否会引起股权结构相应的变动,但如果是用于发行新所筹资金的一部分来充实社保基金,就是变相向上市公司征收一个特别的附加费或“抽成”,这样作显然在法律上行不通,也不合逻辑。很有可能的作法是新股搭售旧股,也就是部分地进行存量发行,这样看来,就具有“国有股减持”的意义了。

    国有资产一部分变现,充实社保基金,有我种实现形式,并非中航信模式一种,从本质上说,资产与钱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变现或不变现的区别,所以理论上讲毋需通过变现这个过程。但是衡量资产的价格,却需要通过流通和市场交易来获得,否则一个公正的定价无从谈起。变现国有股,充实社保基金不过是在寻求产权的市场公允价值。

    联系到目前的证券市场,占总股份三之一的流通股的价格并不代表真正的价值,这种扭曲的价格不能衡量真正的产权价格。国有股减持,就是要通过交易开成多元化产权,也形成公允的产权市场价格。

    《21世纪》:在各种国有股减持方案中,中航信所代表的方案利弊何在?

    陈淮:迄今为止在我国证券市场已经实施过的减持方案大致有以下几种,例如黔轮胎和中国嘉铃的“配售”模式,申能股份的“回购”模式等。但配售模式引起了市场的巨大波动,实施的上市公司市值遭受重大损失。中航信模式如果能够成功,起码它在形式上是非常巧妙的,比配售模式好得多。因为发售的新股与减持的旧股捆绑在一起,在投资者看来是同质的,在定价和销售方面可能会更顺利一些。这样比较来,中航信模式对一部分国企非常适用,成本低,效率高,是一个不坏的思路。

    但中航信模式可能不会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减持模式。一般来说,局部看起来好的结果未必全局看来也是好的。因为市场规模是一定的,搭售旧股,新股的集资额自然就少了,也就是说,减持旧股会“挤出”新股发售量。这个模式的缺陷在于不能增加公司的筹资量,不能增加整个市场的融资额。在目前融资目标主导的市场中,这无疑是一大缺陷。

    而且,中航信模式能否实现我们上文提到的国有股减持的多重政策目标,目前我们还看不到。国有股减持,关键是看能不能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上市公司产权结构进一步合理化、多元化,人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改制问题。所以,就市场谈市场,中航信模式还不是最理想的减持方案。

    《21世纪》:中航信模式对证券市场今后的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陈淮:中航信的减持发生在香港H股市场,但不排除将来很快会在海外和内地证券市场上采用。就成本效率方面来考虑,中航信模式在所有方案中较为突出;另一方面,这种新旧搭售的模式较为隐蔽,对公司市值的影响和市场的负面冲击较小,不像黔轮胎和中国嘉铃配售导致大市受累,公司市值受损。所以对很多公司而言,还是很好的选择。对证券市场而言,今后新股上市搭售一些旧股,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关闭窗口】 【今日全部财经信息